初中課外文言文練習(十四)含答案
日期:2025-08-19 09:33 點擊:
初中課外文言文練習(十四)
66.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
管仲、隰朋①從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③一寸而仞④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注釋】①管仲、隰朋:齊桓公的大臣,古代有名的圣賢之人。②孤竹:諸侯國。③蟻壤:螞蟻掘巢時運出地面的封土。④仞:古代計量單位,相當于八尺。
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詞。
(1)春往而冬
反 (2)蟻冬居山之
陽
2.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為他相信 (填寫一個成語)。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答案:
1.(1)同“返”,返回 (2)(山的)南面 2.老馬識途
3.示例:要善于向動物、自然學習,掌握自然規律。(答案開放。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翻譯:
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去征伐孤竹國,春天出發,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歸途。管仲說:“老馬的智慧能夠利用。”于是放開老馬,隊伍跟在后面,終于找到了歸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蟻窩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會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67.小校退賊
康熙乙卯,大兵討吳三桂,涿州有小校①從軍行。校初入伍,無他技,惟善烹飪,遂留為軍士具食。一日,爇②飯初熟,賊刦③營入,眾奔潰。校以飯囊系馬后,囊蒸馬背,馬咆哮,轉入賊隊,賊將驚懼,因轉敗為勝,大破賊眾。主將嘉之,拔為隊長,后累功至護軍參領。
【注釋】①小校:小卒,士兵。②爇:燒。③刦:同“劫”。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惟
善烹飪 (2)拔
為隊長
2.對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就留下來做一名士兵混口飯吃 B.就留下了為士兵準備的飯食
C.就為士兵留下許多飯食 D.就被留下來給士兵做飯
3.“囊蒸馬背”與前文“ ”相呼應,又引發戰斗“ ”的形勢變化,由此帶給我們的啟示是 。
答案:
1.(1)善于,擅長 (2)做,擔任 2.D
3.熱飯初熟; 轉敗為勝; 善于開動腦筋就有機會扭轉局面(做事要善于開動腦筋;沒有無原因的結果;偶然的背后有其必然;事情有時會有一定的偶然性)
翻譯:
康熙乙卯年,朝廷派大兵征討吳三桂,涿州有個年紀小的士兵跟著軍隊行進。這個小士兵剛入伍,沒有其他的技能,只擅長做飯,于是被留下來給士兵們做飯。一天,飯剛燒熟,賊兵來劫營,眾人四散奔逃。小士兵把飯袋子系在馬后面,袋子燙著馬背,馬咆哮著沖入賊兵隊伍,賊兵將領大為驚慌恐懼,于是轉敗為勝,擊敗賊兵。主將獎勵這個小士兵,提拔他擔任隊長,后不斷立功直至擔任護軍參領。
68.童區寄傳
[唐]柳宗元
童寄者,郴州蕘牧兒①也。行牧且蕘,二豪賊劫持,反接②,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寄偽兒啼,恐栗,為兒恒狀。賊易之,對飲酒,醉。一人去為市③,一人臥,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縛背刃,力下上,得絕,因取刃殺之。
(節選自《童區寄傳》)
【注釋】①蕘牧兒:打柴放牧的孩子。②反接:反背著手捆起來。③為市:去做人口買賣,這里指尋找買主。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
之虛所賣之 (2)得
絕
2.對畫線句意思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兩個強盜互相交換了位置,面對面(一起)喝酒,醉了
B.兩個強盜輕視他,對付著喝酒,醉了
C.兩個強盜輕視他,面對面(一起)喝酒,醉了
D.兩個強盜互相交換了位置,對付著喝酒,醉了
3.(1)童區寄逃脫的方法是:“ ”。
(2)下列對這個故事的啟示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遇到危險要冷靜 B.遇到危險要假裝弱小
C.遇到危險要善于動腦 D.遇到危險要勇敢面對
答案:
1.(1)到,到……去 (2)斷 2.C
3.(1)偽兒啼,恐栗,為兒恒狀;微伺其睡,以縛背刃,力下上,得絕,因取刃殺之 (2)B
翻譯:
兒童區寄,是柳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邊放牧一邊打柴,兩個強盜把他綁架,反背著手捆起來,用布蒙住他的嘴,(帶他)走了四十多里,到集市上賣他。區寄假裝像小孩似的啼哭,(假裝)害怕得發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樣。兩個強盜輕視他,面對面(一起)喝酒,醉了。一個強盜去尋找買主;另一個躺著,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里觀察到他睡著了,把捆手的繩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繩子終于被割斷,就拿起刀來殺了他。
69.東方朔設奇相救
漢武帝乳母嘗于外犯事,帝欲申憲①,乳母求救東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臨去,慎勿言,但屢顧帝,我當設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側曰:“汝宜速去!帝已壯矣,豈念汝乳哺時恩邪?尚何還顧!”帝雖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戀,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注釋】①申憲:依法懲處。申,按照。憲,法律。②愎(bì):固執任性。③愍(mǐn):哀憐。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
(1)
益死之速耳 (2)汝宜速
去
2.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你)謹慎地不要說話,只要多次回頭看皇帝
B.(你)千萬不要說話,但要多次回頭看皇帝
C.(你)千萬不要說話,只要多次回頭看皇帝
D.(你)謹慎地不要說話,但要多次回頭看皇帝
3.選文篇幅短小,但情節完整。請細讀選文,摘錄文中詞語填空。
乳母 、乳母求救、東方朔 、武帝免罪。
4.根據文意,對漢武帝赦免乳母的行為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說明他容易受人左右 B.說明他是念及舊情的人
C.說明他被東方朔所激 D.說明他最終以私害公
答案:
1.(1)增長,增加 (2)離開 2.C 3.犯事;設奇 4.A
翻譯:
漢武帝的奶媽曾經在外面犯了罪,武帝要依法懲處,奶媽去向東方朔求救。東方朔說:“皇上殘忍且固執任性,別人求情,(你)反而死得更快。你臨走時,千萬不要說話,只要多次回頭看皇帝,我會想辦法來激他。”奶媽依言而行。東方朔在武帝旁邊說:“你還不趕快離開!皇上現在已經長大了,難道還會想起你喂奶時的恩情嗎?為什么還要回頭看!”武帝雖然固執任性,心腸剛硬,但是也不免有深切的依戀之情,就悲傷地憐憫起奶媽來,立刻下令赦免了奶媽的罪過。
70.諸葛恪才思敏捷
[晉]陳壽
諸葛恪,字元遜,瑾①長子也。少知名。恪父瑾面長似驢,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②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乃以驢賜恪。他日復見,權問恪曰:“卿父與叔父孰賢?”對曰:“臣父為優。”權問其故,對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為優。”權又大噱③。后蜀使至,群臣并會,權謂使曰:“此諸葛恪雅④好騎乘,還告丞相⑤,為致好馬。”恪因下謝,權曰:“馬未至而謝何也?”恪對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廄⑥,今有恩詔,馬必至也,安敢不謝?”恪之才捷,皆此類也。 (選自《三國志》)
【注釋】①瑾:指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三國時吳國重臣。②長檢:指用紙做的長標簽。③大噱:大笑。噱,讀jué。④雅:向來。⑤丞相:指諸葛亮。⑥廄:馬廄。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
使人牽一驢人 (2)乞請筆
益兩字
(3)權問其
故 (4)
安敢不謝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因聽
與筆 蹴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B.乃
以驢賜恪 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C.馬未至而謝
何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D.夫蜀者陛下
之外廄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記》)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卿父與叔父孰賢?
(2)夫蜀者陛下之外廄,今有恩詔,馬必至也。
4.從選文中可以看出諸葛恪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案:
1.(1)派,派遣 (2)增加 (3)原因,緣故 (4)怎么 2.C
3.(1)你的父親和叔父哪一個賢明呢?
(2)蜀國就像是您在宮外的馬廄一樣,今天有此恩詔,馬一定會送到的。
4. 諸葛恪是一個聰明機智、靈活應變、善于言辭的人。(答出兩點即可)
翻譯:
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瑾的長子。少年時就很有名氣。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一樣。一天,孫權召集朝臣們,派人牽一頭驢進來,將一個用紙做的長標簽貼在驢的臉上,寫著:“諸葛子瑜。”諸葛恪跪下來說:'懇請給我一支筆增加兩個字。”(孫權)于是聽從了他并給他筆。諸葛恪接下去寫了:“的驢。”在場的人都笑了,于是(孫權)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過幾天再見到(諸葛恪),孫權問諸葛恪說:“你的父親和叔父哪一個賢明呢?”(他)回答說:“我的父親更賢明!”孫權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父親懂得侍奉明主,而我叔父卻不懂得這個道理,因此是我父親賢明。”孫權又大笑。后來蜀國派的使者到了,群臣匯集,孫權對使者說:“這位諸葛恪向來喜歡騎馬,請回去告訴丞相(諸葛亮),為諸葛恪送一匹好馬。”諸葛恪于是馬上跪拜致謝,孫權說:“馬還沒有送到,你謝什么呢?”諸葛恪答道:“蜀國就像是您在宮外的馬廄一樣,今天有此恩詔,馬一定會送到的,怎么敢不謝恩呢?”諸葛恪的才思敏捷,都像(上面所說)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