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18 09:34 點擊:
NO.1 奉獻與付出
以“愚公精神”踐行無悔誓言
一個人的生命長度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廣度,最能體現(xiàn)生命的分量。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李保國用一生時間踐行自己入黨時的誓言,回答了付出與獲得、物質(zhì)與精神、名利與奉獻等人生命題,詮釋了共產(chǎn)黨人的宗旨和理想。
一個先鋒,就是一面鏡子。中央對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向李保國學習,心系群眾、扎實苦干、奮發(fā)作為、無私奉獻,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無愧于時代的業(yè)績。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在群眾眼中,李保國是“科技財神”,他用科技為荒山帶來蒼翠,用產(chǎn)業(yè)為鄉(xiāng)親拔除“窮根”;他是“農(nóng)民教授”,恪守“扎不進‘泥土地’,就長不成棟梁材”,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他是“太行新愚公”,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山區(qū),深耕太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累計為太行山區(qū)增加農(nóng)業(yè)產(chǎn)值35億元,卻從未收過農(nóng)民一分錢講課費,從未拿過企業(yè)任何股份,一件羽絨服一穿就是10多年。一個心眼為百姓,這是李保國身上最鮮明的個人氣質(zhì),也是最耀眼的道德光芒。
是什么力量推動著李保國俯身巍巍太行,將一生熱血傾注于科技扶貧?“我最見不得老百姓受窮”“我只圖太行山的老百姓能早一點過上好日子”……樸實無華的語言,卻是最好的答案。這正是支撐李保國“活著干,死了算”的精神源泉所在。
我們這個世界需要“愚公”,他們是一個民族寧折不彎的脊梁。我們黨之所以能帶領人民不斷開創(chuàng)新局面、贏得新勝利,關鍵就在于凝聚了一大批像李保國這樣的共產(chǎn)黨員。他們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一生干好一件事”,行動是他們提交給人生的完滿答卷。
志之所向,一往無前。如今,我們正行進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征途,志不堅不足以攻城拔寨,意不定不足以爬坡邁坎。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zhàn),讓老區(qū)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惟其如此,才能不負時代所望、不負人民重托。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以李保國為鏡,賡續(xù)他所留下的“愚公精神”,我們就必定能在全面小康的時代畫布上,書寫下新的篇章。
NO.2 執(zhí)著與勇毅
人民日報評論員
“女排精神,洪荒之力!”“中國女排一直是我心中的神!”“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么一定是中國紅”……當近10億中國觀眾聚焦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當全世界華人矚目這場意義遠超體育競賽的巔峰對決,一份久違的感動像閃電擊中億萬觀眾,一股雄奇的力量穿越重洋,叩響每個中國人的心扉。
中國女排再奪奧運冠軍,讓人憶起曾經(jīng)的光輝歲月。35年前的冬日,女排姑娘首次榮獲世界冠軍。咚咚的“鐵榔頭”,敲響了“團結(jié)起來,振興中華”的戰(zhàn)鼓,提振了中國人的精氣神。這支光榮的隊伍不僅是競技舞臺上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更成為無數(shù)中國人的勵志榜樣。“三連冠”“五連冠”,在那個國門剛剛打開、人民呼喚精神力量的時代,中國女排以她們無畏的拼搏精神跨上巔峰,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能行”。在那個改革開放大幕初啟、中國奮力追趕世界的時代,女排精神如同一面旗幟,讓世人看到中國的集體主義、愛國精神、自強意志,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能創(chuàng)造怎樣的奇跡。無私奉獻、團結(jié)協(xié)作、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jié)合,成為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價值標簽。
時光流轉(zhuǎn),世事滄桑。30多年來,女排姑娘有過成功登頂?shù)臉s耀與輝煌,也有過跌入低谷的徘徊和迷茫。但“跌的有多深,反彈就有多強”,正如主教練郎平所言:“中國的女排精神與輸贏無關,不是說贏了就有女排精神,輸了就沒有。要看到這些隊員努力的過程。”堅守為國爭光的夢想,永葆求新求變的精氣神,不忘初心,與時俱進,用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實力,以開放包容博采眾長,靠苦干巧干贏得競爭,這是新時代女排精神的豐富內(nèi)涵所在、持久魅力所在、深刻啟迪所在,也正是新長征路上的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力追上時代的底氣所在、力量所在。
歷史是現(xiàn)在跟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今天的中國,時代正打開一幅全新的場景,沖頂更需要堅強的意志、精神的偉力。面對決勝全面小康的艱巨挑戰(zhàn),面對困難眾多的經(jīng)濟新常態(tài),我們依然要發(fā)揚歷久彌新的女排精神,去解決眾多“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去化解“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風險,去應對暮氣日長、銳氣漸消的挑戰(zhàn),為民族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動力。
“再難的逆境也絕不言棄”,“可以被打敗但是絕不會被打倒”,“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過是在咬牙堅持”,中國女排正是憑著這樣的執(zhí)著勇毅去拼搏去奮斗。今天,啃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硬骨頭,涉過經(jīng)濟轉(zhuǎn)型升級的險灘,都需要發(fā)揚女排精神,去把困難踩在腳下,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夢想化作風帆。
NO.3 知足知不足
人民日報評論員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這是冰心的祖父謝子修所撰的自勉聯(lián)。領導干部的修養(yǎng)、行止,也需要把握好這樣的辯證法,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在此基礎上,有所為有所不為。
所謂知足,是說在個人待遇上要懂得滿足。遵紀守法,靠外力約束,更靠內(nèi)心自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一些落馬的領導干部,職位不可謂不高,權(quán)力不可謂不大,為何還走上違法犯罪之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則不知止。對政治待遇不知足,因此野心膨脹,不守政治紀律,不講政治規(guī)矩,結(jié)黨營私,做“兩面人”;對生活待遇不知足,因此貪得無厭,大搞權(quán)錢交易,縱容家人利用其影響非法斂財。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才會安全,知足才會快樂。平心而論,領導干部政治待遇已經(jīng)不錯,工資、住房、醫(yī)療等生活待遇也不低,完全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對此,應該感到很知足。當然,希望政治上進步、生活上改善,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須嚴守政治紀律、政治規(guī)矩,決不能越雷池半步。如果想升遷就搞非組織政治活動,跑官買官;想發(fā)財就搞權(quán)錢交易,索賄受賄,觸碰了黨紀國法的紅線,最終必然受到嚴懲,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身為領導干部,應該常思貪念之害、常懷知足之心、常持感恩之情,否則難免如古人所說:“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所謂知不足,就是指在黨性修養(yǎng)上要清醒認識差距,增強律己修身的緊迫感。人貴有自知之明。一方面,人都有弱點、有惰性,沒有誰天生就是完美無瑕的圣人,天生就是百毒不侵的共產(chǎn)黨員;另一方面,掌握一定權(quán)力的領導干部,也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各種誘惑、腐蝕的考驗,受到各種各樣的“圍獵”。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蒼蠅是客觀存在的,關鍵是自己有沒有讓別人能鉆的空子。面對同樣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有的人能潔身自好、全身而退,有的人卻身陷囹圄、身敗名裂?根本原因在操守、在定力,在反躬自省清理思想和行為上的灰塵,補好蛋殼上的縫。
正如許多腐敗分子懺悔時所講,把他們送進監(jiān)獄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們自己,是因為自己有貪念、有弱點,才會在“溫水煮青蛙”式的腐蝕過程中,一步一步被拉下了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作為一名領導干部,只有知不足,清醒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弱點,加強黨性修養(yǎng)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使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成為終身習慣。也只有知不足,加強黨性修養(yǎng)才更有針對性,不斷克服缺點,及時補上短板,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知足,目的在“止”,有所不為;知不足,靶向在“行”,要有所為。懂得知足,面對名利才有風輕云淡的胸懷;懂得知不足,錘煉黨性才有永無止境的追求。寫好“知足”和“知不足”這兩篇文章,算好“政治賬”“利益賬”“良心賬”,做一個忠誠、合格的黨員領導干部。
NO.4 法律和道德
沸沸揚揚的“羅爾事件”,幾經(jīng)反轉(zhuǎn)之后,當事者將部分微信用戶贈予款原路退回至用戶零錢包,但事情并沒有結(jié)束。一部分人繼續(xù)深挖羅爾的各種歷史,吐槽他的求助資格乃至人品;還有一部分人在收到退款之后,再找到羅爾的另一篇文章,重新打賞給笑笑,很快上限又滿了。
很難評判哪一種做法是對的,因為人們接受的是不同的“真相”,而且都有道德上的正確依據(jù)。有時候,我們的道德觀念具有復雜的內(nèi)涵,這一方面能夠讓各種不道德都及時遭受譴責,另一方面則是導致做好事的人要盡量高尚,被幫助的人必須很無辜,這客觀上抬高了道德行為的成本,讓人們的洶涌愛心潮水無法安靜地引向需要的地方。
除了針對道德話題的激烈爭論,輿論中自然地出現(xiàn)了要求法律出面來管,要求法律跟上時代變化的呼聲。“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這句名言人人皆知,但在包括“羅爾事件”在內(nèi)的不少案例,都是在道德進退維谷之后,才想起來用法律來找底線,而不是先用法律定好空間,剩下的事情交給道德。很多人在國外都填過各種資格申請表,“你是否吸過毒”“你是否有酗酒史”……這樣的問題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這種預設的條件,是獲得相對信任的前提。而且一旦出事后發(fā)現(xiàn)有隱瞞,法律就可以嚴厲地出面解決。
法律確實具有滯后性,但是也有強大的確定性。“羅爾事件”發(fā)生后,很多法學專家提供了細致的分析,從慈善法對個人募捐和個人求助的區(qū)分,到民法、合同法、刑法對欺詐的定義和處置,可以說,現(xiàn)行的法律其實是夠用的,只是我們沒有主動加以運用。很多不夠規(guī)范的個人求助,之所以最后引發(fā)了社會信任的陣痛,根本上是因為沒有發(fā)揮法律的社會行為疫苗作用,沒有把“丑話說在頭里”,最后還是依靠道德的免疫作用在痛苦地自愈。
發(fā)起求助的個人、發(fā)布求助的平臺,都是有法律責任的。特別是相關平臺,作為相對更有能力、更有義務的相關方,應該主動地去適應新法新規(guī)的精神。實際上,在慈善法開始實施的9月,國家四個部門還曾推出《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明文規(guī)定個人為了解決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難,在各種平臺上發(fā)布求助信息時,平臺應當在“顯著位置向公眾進行風險防范提示,告知其信息不屬于慈善公開募捐信息,真實性由信息發(fā)布個人負責”。各類平臺如今都在爭搶注意力、使用習慣、用戶黏性,對內(nèi)容提供傾向于從寬。然而,如今公眾其實更需要可以簡單核實和信任的內(nèi)容,從而可以傻傻地去愛。即使一時做不到,也可以像《管理辦法》所要求的,對信息風險進行必要的提示。看不到這一點,就看不到平臺下一步的發(fā)展未來。同樣,對于各級治理者來說,以傳播平臺、社會組織為重點,把現(xiàn)有的法律充分用好,也是需要跟上的課題。
我們還是要對自己的道德水平有信心,更應該了解自己的法治進步。電影《烈日灼心》中,警察伊谷春說過:我很喜歡法律。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種強制性的修養(yǎng)。給道德與法律一個清晰的邊界,讓法律的歸法律,讓道德的歸道德,很多事情就沒那么復雜。當法律分解掉不必要的社會協(xié)作成本,道德自會去洗刷人們的內(nèi)心。
NO.5 愛國主義
人民日報 陳寶劍
“在國慶重大活動中,我是群眾游行中‘凝心鑄魂’群眾游行方陣0大隊0中隊的成員。”在今年夏天到秋天的三個月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許洋,有一段獨特的作為“萬能磚”的經(jīng)歷。在北大,與他一樣未能在10月1日當天走過長安街的替補隊員,共有33位。
在學校舉行的國慶重大活動總結(jié)大會上,許洋說:“我現(xiàn)在覺得,當替補也是極好的。雖說沒能上場,但替補的角色幫助我深入地理解、感知了重大活動的意義。它提供了一種精神動力,鼓勵我們繼續(xù)前進,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這樣來看,這幾個月的努力是值得的。”
“滴水是有沾潤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為波濤”。個人的理想奮斗,只有融入愛國主義的萬頃洪流,方能形成排山倒海、無往不前之勢。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diào),“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高校學生正處于成長的拔節(jié)孕穗期,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時期,為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讓愛國主義成為學生的青春底色,才能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zhì)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在國慶70周年群眾游行方陣訓練工作中,我們結(jié)合黨史、國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了同學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同學們通過一次次的“黨旗下談初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通過一個個“日評會”“觀影會”“故事分享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通過一場場的實踐、參訪、座談,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國慶活動期間,參與方陣的北大學生中,有700余人鄭重提交了入黨申請書,成長在新時代的“95后”“00后”,在許黨許國中迎來了屬于他們的“成人禮”。
今天,身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內(nèi)外環(huán)境、形勢任務發(fā)生很大變化。進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既要守正也要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教育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增強教育效果,讓愛國主義教育體現(xiàn)時代特色、始終充滿活力。從2015年起,北大實施“鴻雁計劃”,選拔優(yōu)秀學生黨員骨干,奔赴基層開展調(diào)研實踐活動,幫助同學們樹立選擇基層、服務基層、投身基層的志向,在畢業(yè)之后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對黨的忠誠和熱愛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今年,北京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專門設置了“紅色之旅”革命精神傳承調(diào)研活動,103支實踐團隊分赴浙江嘉興、江西南昌、陜西延安等地,參觀革命遺址、調(diào)研考察、座談交流,進一步激發(fā)愛黨愛國、砥礪奮斗的熱情與決心。
“紅樓飛雪,一時英杰,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正是有愛國主義這一強大精神支柱,千千萬萬青年在與時代同呼吸、與祖國共命運中,書寫了別樣精彩的人生。在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讓愛國主義成為青春底色,我們就能讓青春成為中華民族生氣勃發(fā)、高歌猛進的持久風景,讓青年英雄成為驅(qū)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
(作者為北京大學副校長)
NO.6 教育革新
最近,一段老師用大閘蟹教學的視頻在網(wǎng)絡上走紅。與印象中的化學課不一樣的是,這堂課沒有試管、燒杯、酒精燈,只有大閘蟹、奶茶、泡面等美食。視頻中,化學老師在講臺上妙語連珠,為同學們認真講解大閘蟹等美食的化學知識。幽默的課堂氛圍伴隨著讓人垂涎的氣味,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聽得格外輕松認真。
“隔壁班的同學都饞哭了”“不想當廚子的吃貨不是好化學老師”“能遇到這樣的老師先不說成績怎么樣了,學習動力、學習興趣肯定是激發(fā)起來了”……網(wǎng)友點評,令人忍俊不禁。網(wǎng)友饞的,不僅是大閘蟹、奶茶這些色香味俱全的“另類教具”,還有這位吃人間煙火的“別人家的老師”。從中可見,擁有一顆有趣的靈魂對于教師來說,何其重要。
一句網(wǎng)絡流行語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具體到教師身上,可以這么說,嚴肅的教師千篇一律,有趣的教師萬里挑一。確實,有趣的靈魂太難得了,尤其對于那些理科教師來說。于學科而言,像數(shù)理化這些基礎學科,全是定律、定理、公式,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想上得有趣確實不容易;于教師本人,臉孔板久了,觀念僵化了,不敢輕易切換“畫風”,退一步說,就算想改變,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于外部因素,應試教育始終圍繞分數(shù)展開,學生埋頭苦讀已成常態(tài),快樂學習并不是必需品。
擁有“有趣的靈魂”,做一個有趣的人,某種程度上已成為這個社交時代的剛需,也是新生代學子們對老師的要求,為人師表者應該有所思考。做一名有趣的教師,讓學生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上一門學科,未必是一件很難的事。首先,認識要到位,不要把有趣當作無聊,不要放不下教師架子;其次,心思要花上,要把課上得有趣而不造作,對知識傳播起到錦上添花作用,還是要花點心思的;再次,度要把握好,避免過猶不及。
NO.7 歷史與英雄
在一個民族的精神譜系中,英雄是醒目的標識;在一個國家的道德天空上,英雄是璀璨的星辰。
哲人有言,英雄的業(yè)績、他們的言論,就是那個時代的精華。的確,英雄是一個民族的“凝結(jié)核”。如楊靖宇所言,“革命就像火一樣,任憑大雪封山,鳥獸藏跡,只要我們有火種,就能驅(qū)趕嚴寒,帶來光明和溫暖。”英雄就是這革命的火種,沒有英雄的引領,個體的力量就難以凝聚;缺少先鋒的領路,前行的方向?qū)㈦y以看清。馬克思因此感慨,“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我們崇尚英雄,不僅因為英雄引領了歷史車輪的前進,更因為英雄身上閃亮的精神光芒,可以穿過歲月、直抵人心。一句話說得好,英雄不是點燃的蠟燭,而是一束純凈的陽光。生命終有逝去之日,蠟燭終有燃盡之時,但“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獻身精神、“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豁達胸襟、“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勇敢剛毅,卻可以歷經(jīng)時間的沖刷而凝為不朽。“把歷史變?yōu)槲覀冏约旱模覀兯鞆臍v史進入永恒”。以英雄為路標,我們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霧,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為什么而出發(fā),我們才能激發(fā)起向前的無窮力量。
然而,現(xiàn)實中,總有一些人,或是打著“還原真相”“重新評價”的幌子,或是借著“學術(shù)研究”“歷史考證”的名號,歪曲歷史,裁剪事實,抹黑英雄。于是,黃繼光堵槍眼“不合理”,邱少云火中捐軀“不真實”;劉胡蘭“精神有問題”,雷鋒日記“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壯士是“土匪”,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更是“把中國踹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種種詆毀之聲,不絕于耳。
英雄的事跡,不是不能考證和討論,但要有基本的是非觀、價值觀。通過混淆視聽甚至無中生有來否定英雄,進而否定共同的歷史記憶、否定民族的心理積淀、否定集體的價值追求,最終只會讓我們的精神家園“血污游魂歸不得”。君不見,在當年蘇聯(lián),青年近衛(wèi)軍英雄奧列格·科舍沃伊的故事,被一些人說成是其母親編造的離奇騙局;衛(wèi)國戰(zhàn)爭女英雄卓婭的事跡被“考證”為假的,稱她并沒有燒掉德軍的馬廄和草料,反而燒掉了村民的木板房;就連列寧,也遭到無端的攻擊和謾罵。由此帶來的,是思想的混亂、精神的虛無、信仰的坍塌。當文明的燈火被吹得七零八落,加劇的卻是國家的動蕩和分裂。這樣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歷史不容忘卻,英雄不容抹黑。1930年,年僅25歲的共產(chǎn)黨人裘古懷,在獄中英勇就義。臨終前,他給獄中的同志留下了一封絕筆信,信中寫道:“同志們,壯大我們的革命武裝力量爭取勝利吧!勝利的時候,請不要忘記我們!”一位曾參加過北伐,還因作戰(zhàn)勇敢,被譽為“虎膽英雄”的革命者,所擔心的,絕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他所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鮮血守望的初心被后人忘記。在這個意義上,捍衛(wèi)歷史,正是為了開創(chuàng)未來;崇尚英雄,正是為了堅守正道。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進修學院,簡稱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來,秉承校訓,提供專業(yè)的高考高復、三校生高復、藝考生文化課等,學生遍及全市各區(qū),至今已幫助六萬多余名學子取得優(yōu)異成績,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級院校!20余年來思源已成為“中考教學研究中心”、“中學個性化學習教育基地”、“快速學習法”實驗學校。
400-678-9493 致遠交復徐匯三校生高復校區(qū)
(詳情請點擊) 徐匯區(qū)廣元西路12號(工商銀行隔壁)400-678-9493 致遠交復中高考學習中心
(詳情請點擊) 徐匯區(qū)華山路1988號匯銀大廈北樓619400-678-9493 思源教育龍漕路校區(qū)
(詳情請點擊) 徐匯區(qū)龍漕路223號思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