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外文言文練習(十七)含答案
日期:2025-08-20 09:29 點擊:
81.劉羽沖讀書
[清]紀昀
劉羽沖,性孤僻,好講古制。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①,自謂可將②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擒。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里成沃壤。繪圖列說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試于一村。溝洫③甫④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有刪改)
【注釋】①經年:一年左右。②將:率領。③溝洫:溝渠。④甫:剛剛。
1.選文寫了劉羽沖的兩次失敗經歷:第一次,用古兵書之法訓練鄉兵,與土匪戰斗,結果一敗涂地;第二次, 。
2.下列選項中與選文文意相符的一項是( )
A.言行不一 B.才疏學淺 C.巧言令色 D.泥古不化
答案:
1.依古書之法修建溝渠,大水一來,順渠灌入,把村里人幾乎都淹了 2.D
翻譯:
有一個叫劉羽沖的讀書人,性格孤僻,喜歡講究古人之法。有一回,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書,伏案讀了一年,自己認為可以統領十萬人馬。這時,恰逢有土匪強盜出沒,他自己訓練鄉兵跟土匪強盜較量,結果全隊潰敗覆沒,差點被擒住。又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古代有關水利建設的書,伏案讀了一年,自認為可以使千里之地變成沃土。他繪了水利圖向州官游說,州官也喜歡多事,就在一個村子試行。溝渠才挖成,大水就到了,順著溝渠灌入村子,村民幾乎都被淹了。
從此,他郁郁寡歡,很失落,常常獨自在庭院散步,搖著頭自言自語:古人難道會欺騙我嗎!”
82.傅顯迂緩
傅顯喜讀書,頗知文義,亦稍知醫藥,
性情迂緩,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①行市上,逢人輒問:“見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見,喘息良久。魏問相見何意。曰:“適在苦水井前,遇見三嫂在樹下作針黹②,倦而假寐③。小兒嬉戲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慮。男女有別,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覓兄。”魏大駭,奔往,則婦已俯井哭子矣。
【注釋】①雅步:從容安閑地行走。②針黹(zhǐ):針線活。③假寐:不脫衣服小睡。
1.解釋文中的加點詞。
(1)
比相見 (2)
故走覓兄
2.對畫線句子意思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本性遲疑,看起來就像迂腐的老書生
B.本性遲鈍,看起來就像迂腐的老書生
C.本性遲鈍,看起來就像傲慢的老書生
D.本性遲疑,看起來就像傲慢的老書生
3.文中傅顯迂緩具體表現在“ ”“ ”兩處。
4.開頭寫傅顯“喜讀書,頗知文義,亦稍知醫藥”的目的是( )
A.突出了傅顯博學、知識豐富的特點
B.這也是形成他做事拘泥的重要原因
C.諷刺了只會讀書卻不懂得變通的人
D.意在說明讀書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答案:
1.(1)等到 (2)因此,所以 2.B
3.“雅步”或“喘息良久”;“男女有別,不便呼三嫂使醒” 4.C
翻譯:
傅顯喜歡讀書,很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也稍微懂得醫藥方面的知識,本性遲鈍,看起來就像迂腐的老書生。一天,他緩步到集市上,碰到人就問:“見到魏三兄沒有?”有的人指點他在什么地方,傅顯就緩步前往。等他見到魏三,喘息了很長時間。魏三問找他有什么事。傅顯說:“剛才在苦水井前,遇見三嫂在樹下做針線活,疲倦了在打盹。小兒在井旁玩耍,離井口三五尺遠,似乎讓人擔憂。男女有別,(我)不便把三嫂喊醒,所以跑來找您。”魏三非常驚恐,奔往井邊,(等趕到時)三嫂已經趴在井口上哭兒子了。
83.王安石與游客
王安石退居金陵。一日,頭幅巾手拄杖,獨游山寺。遇數客盛談①文史,辯說紛紜。公坐其下,人莫之顧。良久,有一客徐問公,曰:“亦知書否?”公頷之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眾人惶恐,俯而去。
【注釋】①盛談:大談。
1.解釋文中加點字的意思。
(1)有一客
徐問公 (2)俯而
去
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安石坐在那人的旁邊,沒有人來拜訪他
B.王安石坐在他們的旁邊,沒有人來拜訪他
C.王安石坐在那人的旁邊,沒有人注意到他
D.王安石坐在他們的旁邊,沒有人注意到他
3.對眾人“俯而去”的原因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
A.眾人怕遭到王安石這一大學者的嘲笑
B.為在王安石面前班門弄斧而覺得羞愧
C.因為眾人盛談文史,辯說紛紜無結果
D.眾人為他們怠慢了王安石而感到害怕
4.“頷”“拱手”的描寫表現出王安石 的品質。
答案:
1.(1)慢,此指慢悠悠地 (2)離開 2.D 3.B 4. 謙遜、低調
翻譯:
王安石退居到金陵。一天,他裹著頭巾,拄著手杖,獨自游覽山寺,遇見幾個人在那里高談文史,議論紛紛。王安石坐在他們旁邊,沒人注意到他,許久,有一個游客慢悠悠地問他:“你也讀過書嗎?”王安石只是點頭。那個游客再問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說:“我姓王,名安石。”那群人(聽后)很惶恐,低著頭離開了。
84.扛米
松江某相國①之孫某,貧乏不能自存,其故仆有富于財者,往而乞憐。適舂米②,以五斗令傭負之以隨。傭不能勝,息于衢③。某問傭曰:“何無力至此?”傭嘆息曰:“吾非傭工者,先祖為某相國。”某驚曰:“如此,則親戚矣!然兩人俱弗克負荷,遂為之相抱而泣,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④!”市人聚觀。一長者與以竹梢,
共舉以歸。兩人祖皆崇禎間相也。時人為之語曰:“五斗米,兩公子,扛不起,枉讀《詩經》怨‘劬勞’,乃祖貽⑤謀豈料此!”
【注釋】①相國:宰相。②春(chōng)米:把米放在石臼里用杵撞擊,使去皮殼。③衢:道路。④劬(qú)勞:勞苦。⑤貽:遺留。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以五斗令傭
負之以隨 (2)傭不能
勝
2.下列對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人)輪流挑著米一起回家 B.(兩個人)一起抬著米回家
C.(長者)挑著米和他們一起回家 D.(兩個人)一起扛著竹梢回家
3.選文通過相國后代和其故仆 的先后對比,啟示我們 。
答案:
1.(1)背 (2)承受 2.B
3.身份(或經濟條件、生活狀況);要學會自強,培養自我生存的能力
翻譯:
松江某相國的孫子某人,窮困貧乏,不能夠養活自己,他過去的仆人有家境富裕的,他就去乞求同情。正好碰上(故仆家)在春米,于是(故仆)就裝上五斗米讓傭人背著跟在后面。傭人背不動,在街道上休息。相國之孫就問傭人說:“為什么沒有力氣到這種地步?”傭人嘆息著說:“我(本來)不是做傭人的,先祖是某相國。”相國之孫驚訝地說:“這么說,那么我們是親戚了!”然而兩個人都不能夠背負(大米),便因此相抱痛哭著說:“悲傷啊,我的父母,生養我是多么勞苦!”市井百姓聚攏圍觀。一個老人給他們一根竹梢,(兩個人)一起抬著米回家。兩人的先祖都是崇禎年間的宰相。當時的人為他們編了一段話說:“五斗米,兩個公子扛不起,白讀《詩經》埋怨'的勞’,你們先祖哪里想到后代會這樣!”
85.申屠敦之鼎
洛陽布衣申屠敦有漢鼎一,得于長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錯,其紋爛如也①。西鄰魯生見而悅焉,呼金工象而鑄之。淬以奇藥,穴地藏之者三年。土與藥交蝕,銅質已化,與敦所有者略類。一旦,持獻權貴人,貴人寶之,饗賓②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為魯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③不知孰為真耳。”權貴人請觀之,良久曰:“非真也。”眾賓次第咸曰:“是誠非真也。”敦不平,辨數不已,眾共辱之。敦歸而嘆曰:“吾今然后知權之足以易是非也。”龍門子④聞而笑曰:“敦何見之晚哉?士⑤之于文亦然。”
【注釋】①云螭斜錯,其紋爛如也:云與螭(獸名)互相掩映交錯,花紋斑斕。②饗賓:宴請賓客。③第:只是。④龍門子:作者宋濂。⑤士:讀書人。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與敦所有者略
類 (2)其
形酷肖是
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喊鑄金工匠模仿得好并也鑄了一個鼎
B.叫了一個名為金工象的匠人鑄了一個鼎
C.大喊鑄金工匠以大象的樣子來鑄一個鼎
D.叫了鑄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樣子鑄一個鼎
3.眾賓對申屠敦“ ”的行為,反映了他們
的心理;從最后一句可知,作者真正想要諷刺的是 的現象。
答案:
1.(1)類似,像 (2)形狀,樣子 2.D
3.共辱;迎合權貴(趨炎附勢);讀書人迎合權貴(讀書人也會被權貴左右自己的是非判斷)
翻譯:
洛陽平民申屠敦有一個漢朝古鼎,是在長安一條深河中得到的。鼎上云和螭的圖形互相掩映交錯,花紋斑斕。西鄰的魯生看見銅鼎后很是喜歡,叫了鑄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樣子鑄了一個鼎。用一種特殊的藥液煉后,埋入地洞中藏了三年。銅鼎受到泥土和藥液的腐蝕,表面上開始生銹,與申屠敦的漢鼎大致相類似。一天,魯生拿著假鼎獻給權貴人,貴人視為寶物,大宴賓客時拿到席間讓大家賞玩。申屠敦碰巧也在座,心中知道是魯生的假東西,就(對權貴人)說:“我也有一個古鼎,外形同你的鼎極為相似,只是不知道哪個是真的。”權貴人讓申屠敦把鼎拿來看看,看了半晌說:“這鼎不是真的。”眾賓客也一個接一個地都說:“這鼎確實不是真的。”申屠敦氣憤不過,(與他們)論理不止。眾人群起差辱他。申屠敦回家后感慨地說:“我從今以后終于明白權勢完全能使是非顛倒啊!”龍門子聽了笑著說:“申屠敦這么晚才明白嗎?讀書人評價文章也是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