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成文法”運用示范
日期:2025-09-24 09:40 點擊:
高考作文寫作流程的技法——六步成文法,是具實戰性的一種寫作方式。這六步分別是:
第五步:安排主體部分:圍繞選定的論據安排文章的中間部分;
第六步:設計開頭和結尾:圍繞中心論點設計開頭段和結尾段。
這里以2023高考全國乙卷作文題為例,就這個方法的實際運用做一示范。2023年高考全國乙卷的作文題抄錄到這里:
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
以上兩則材料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了普遍的道理。請據此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邊運用“六步成文法”來寫這個考題。這里示范的文體是大部分考生經常訓練的議論文。
第一步,審題:挖掘或提煉中心話題。這一步只做一件事,就是反復閱讀考題所給材料,從材料中挖掘或提煉出一個能概括材料中心內容的中心話題來。就這道作文題而言,材料一告訴我們,要想使自己的“燈”更光明,要想使自己走得更遠,不能靠打壓或阻擋別人;材料二先引用《增廣賢文》中的一句經典名言,然后再做解釋,其蘊含的道理很明顯,就是只有和諧共處謀發展,發展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兩則材料一正一反,蘊含的中心話題概況為“和平發展”四個字應該是最為恰當的。
第二步,立意:圍繞中心話題提煉中心論點。考題所蘊含的中心話題提煉出來了,圍繞中心話題我們可以提煉出以下幾個比較好的立意:
解決好世界目前所面臨的種種矛盾、沖突,必須秉持和平發展的理念;
聯系當前社會和國際局勢,可以聯系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國際上國家與國家的關系。這些都賦予了材料深刻的現實意義。
第三步,擬題:圍繞中心論點擬寫題目。高考議論文的題目是什么?從中心論點的角度看,高考議論文最恰當的題目就是中心論點的濃縮。為什么要這樣擬題呢?因為這樣的題目閱卷老師一看就簡潔、清晰、明了,能給閱卷老師留下一個美好的“第一印象”。依據這種理解,我們可以擬寫出以下幾個不錯的題目:
第四步,選材:圍繞中心論點選擇論據。依據確立的中心論點和擬定的題目,我們可以選擇這么三則材料作為論據:我國40年的改革開放史、脫貧攻堅共同富裕方面的材料、“一帶一路”方面的材料。
第五步,安排主體部分:圍繞選定的論據安排文章的中間部分。中間部分圍繞選定的三類材料,安排三個自然段,每一個自然段圍繞一個方面的材料來寫,材料的使用順序是:我國40年的改革開放史、脫貧攻堅共同富裕方面的材料、“一帶一路”方面的材料;結構上采取分論點的結構方式,一個自然段提煉一個分論點來統帥。三個分論點分別提煉為:和平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經驗總結;和平發展是我們脫貧攻堅的指導思想;和平發展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理念。
第六步,設計開頭和結尾:圍繞中心論點設計開頭段和結尾段。開頭段可以這樣寫:
當今世界,美國一超獨大,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自己的霸權,為了保持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蓄意糾集其他西方發達國家,肆意打壓、制裁別國,甚至想方設法顛覆別國政權,踐踏國際秩序。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給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帶來了沖突和戰亂,帶來了失業和貧困,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動蕩和災難。面對這種情況,國際社會如何去做,才能化解矛盾、消解災難,走出危局呢?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秉持和平發展的理念,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只有這樣,世界才能發展,各國才能繁榮,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是和平發展理念的最精彩的中國文化的表述,中國和“一帶一路”的發展實踐也已無可辯駁的鐵的事實再次向世人證明了這個中國智慧的普遍性。因此,世界各國只有繼續秉承著這樣的中國智慧,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僅自己國家的發展能步入快車道,整個世界的發展也將踏上歷史的巨輪,滾滾向前,繁花似錦——和平發展,中國的未來,各國的未來,世界的未來!
“六步成文法”如何運用,上面的分析給各位給出了一個切切實實的操作的步驟。作為一名高三的學生,如能悉心領會,認真實踐,相信你的高考作文定會一飛沖天,成功登頂。
最后,我們將前面的分步設計的這篇考試作文,連綴成篇,供大家借鑒:
當今世界,美國一超獨大,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自己的霸權,為了保持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蓄意糾集其他西方發達國家,肆意打壓、制裁別國,甚至想方設法顛覆別國政權,踐踏國際秩序。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給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帶來了沖突和戰亂,帶來了失業和貧困,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動蕩和災難。面對這種情況,國際社會如何去做,才能化解矛盾、消解災難,走出危局呢?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秉持和平發展的理念,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只有這樣,世界才能發展,各國才能繁榮,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和平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經驗總結。我國的改革開放起步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伊始,我們不論是在工業、農業,還是在經濟、社會等方面,可說是相當落后。這種落后的狀況不要說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就是同當時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中國臺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和新加坡相比,也是落后于人家幾乎一個世紀。可是,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們的經濟體量一下子躍升為世界第二的位置,我們擁有了全球最大——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是全球最強的制造業;我們成功解決了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并且正致力于共同富裕;我們在教育、醫療、體育、等各項社會公共事業方面成就斐然;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國際影響力首屈一指。一句話,今日的中國不僅把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遠遠地甩在了后邊,就是諸如英國、歐盟、日韓等這些世界發達經濟體也無法與我們相比。我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這同我國一直秉持的和平發展的理念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的成就就是和平發展理念的直接現實。
和平發展是我們脫貧攻堅的指導思想。實際上,我國的脫貧事業從上世紀新中國成立之日起,就開始實施了。但是由于國際國內諸多因素的影響,效果一直不顯著。進入本世紀,國家開展了兩次脫貧攻堅重大行動。第一次是1993年制定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要求在從1994年到2000年的7年時間內解決剩余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第二次始于2013年,圍繞2015年國家制定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召開,國家領導宣布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回顧一下,我國的脫貧事業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這同我們一直以來秉承的和平發展的理念緊密關聯。
和平發展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理念。“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我國正式向世界表明建設“一帶一路”始于2013年,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十年來,我們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開放合作、和諧包容、互利共贏的原則,同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基礎設施建設、經貿投資、金融服務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一帶一路”建設伙伴國不斷增加,“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
“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是和平發展理念的最精彩的中國文化的表述,中國以及中國所倡議的“一帶一路”的發展實踐也以無可辯駁的鐵的事實再次向世人證明了這個中國智慧的普遍性。因此,世界各國只有繼續秉承著這樣的中國智慧,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僅自己國家的發展能步入快車道,整個世界的發展也將踏上歷史的巨輪,滾滾向前,繁花似錦——和平發展,中國的未來,各國的未來,世界的未來!
古代蒙學讀物《增廣賢文》有言:“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它不僅是古代教育孩童的格言,在全球化的今天,也有很強的啟示意義。“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這是對古訓的生動闡釋,我們可以借古鑒今,深入思考,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只有百花齊放才能體現生態的多樣性,展現群體的包容性,呈現未來的可能性。小到個體的選擇與發展,大到國家的競爭與進步,都是如此。由古及今,有很多歷史的經驗,也有不少引人深思的教訓。
春秋戰國時期,雖戰亂頻仍,卻有百家爭鳴,儒道墨法等各流派相互論爭與交融,共同構成了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輝煌篇章。與之相反,秦攻滅六國后,始皇帝焚書坑儒,只保留少數秦國典籍,手段嚴酷至極,終致天下皆反。唐末軍閥混戰,黃巢成為義軍之首,他曾賦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他的確短暫成功了,擊敗昏庸的晚唐朝廷,建立了齊政權,卻未能團結其他軍閥勢力,最終兵敗身死。能夠團結各方理想,實現互利共贏的人,才有可能在“大爭之世”中建立穩固政權,進而一統江山。
由此可見,在“我花開后”,應當給其他花木綻放華彩的機會,“百花殺”絕非成功之道。等到滿園芬芳之時,引人矚目者,絕非一兩株奇花異木,而是所有參與這場“集體盛宴”的花花草草。他者的成功,并不一定會帶來自我的損失,反而有可能在相互合作與尊重的基礎上,共同實現發展的夢想,一起走向美好的春天。
在國家發展與文明進程中,圈地自萌、排斥他者、不顧大勢,都是短視之見,即便能有一時的成功,最終也難逃歷史的法則,成為故紙堆里的陳舊觀念。
昔日葡萄牙、西班牙首開全球航海旅途,皇室榨取殖民地大量財富,卻不懂得與民分利,未能將殖民財富與民間市場結合起來,最終被荷蘭、英國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取代霸主地位。大英帝國雖一度號稱“日不落”,疆域面積全球第一,卻因過度殖民而導致帝國崩潰,促使反殖民與獨立運動成為20世紀后發國家的必由之路。上世紀中葉之后,美國與蘇聯長期冷戰,兩極格局造成世界分裂,直到90年代后,全球化才開始加速,美國學者福山卻又拋出“歷史終結論”,似乎只有某個強權國家代表的發展模式,才是人類文明的唯一道路。
然而,太多事實已經證明,不同國家與文明之間,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在競爭中尋求合作的,是可以在合作中謀求共同發展的。如今的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之路上,中國能夠發揮重要的力量,其他國家也能結合自身的優勢,提供各自的資源與經驗,真正實現優勢互補,互惠共贏。
一朵鮮花盛開,難有持久的美感;滿園芬芳綻放,才能春意盎然。經典古訓也好,歷史鏡鑒也罷,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深入思考。在前行的道路上,很多現實的考驗在等著我們,相信我們能有面對它們的智慧,以更加包容與開放的心態迎接未來。
“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礙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披荊斬棘,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我們能夠取得如此矚目的成績,與開放包容的品質密切相關。立足新時代,唯有保持和發揚開放包容的精神品質,才能吹響新時代蓬勃發展的嘹亮號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開放包容的精神是個人取得成功的必備品質。“互相補臺,好戲連臺;互相拆臺,大家垮臺”。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不計前嫌,兩人共同譜寫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陷害孫臏想要置其于死地,最終反而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藺相如和龐涓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但他們的結局卻大相徑庭。不難看出,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必須要有開放包容的精神。一個人如果能夠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對待他人,那么他的人生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反之一個人如果嫉賢妒能,失去開放包容的心態,勢必會走入人生的死胡同。
開放包容的精神是國家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狹路相逢,共存者勝”。一個國家和民族想要取得長遠的發展,也需要具備開放包容的精神。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任用賢臣,無論是漢族還是異域番邦,只要有真才實學就能得到重用,最終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晚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拒絕接納國外先進的科技和文化,最終陷入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開放包容的精神是孕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繁榮景象的土壤,唯有通力合作,才能長遠發展、攜手共贏。
開放包容的精神是實現經濟全球化的必由之路。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過去數十年,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國際貿易和投資等經貿往來,植根于各國優勢互補、互通有無的需要,拓展了互利合作空間。實踐充分證明,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由之路,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開放合作則是增強國際經貿活力的重要動力,是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的現實要求,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要求。只要我們順應歷史大勢,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才能讓經濟全球化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無論是個人、國家還是國際想要長足發展,都需要有開放包容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化戾氣為祥和,化恩怨結同盟,相互扶持、和諧共融,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多少次,我們于春景中流連乃至“沉醉不知歸路”;無數次,我們于星河中徜徉以至“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多少回,我們于不同文明的形態中漫步終至“三月不知肉味”。究其原因,春景萬紫千紅而形態各異,星辰數以萬計卻不一而同,文明形態各異卻獨一無二。由此可見,世界之美,美在和而不同,更在美美與共,交流互鑒。
和而不同,是世界得以多彩的根本立足點。在自然的生存法則里,一切生物都無法掙脫生物鏈的困囿。無論誰處于食物鏈頂端,他都懂得萬物的多樣性才是自己生存的最佳保障。所以,他在獲取生存資料的同時又充分尊重了生存資料的多元和多樣性。如此,自然界才以特定的規律盛衰有常、四時輪回;如此,萬物才憑借既定的規則繁衍生息、綿延不絕。《禮記·中庸》中言:“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此言得之。
美美與共,是世界得以精彩的核心價值。人類從自然界中走出,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生活空間——社會。只是在我看來,人類作為萬物之一,對自然界最大的繼承就是和與不同的道德遵循。《國語·鄭語》載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正是基于此,人類才以自己獨特的的智慧創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態,中華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巴比倫文明、雅典文明;漁獵文明、游牧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正是這不同的文明形式孕育了不同的民族和國家,這些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又以各自獨特的文明樣式織就了世界文明的姹紫嫣紅。
交流互鑒,是世界得以持續繁榮的保證。李斯《諫逐客書》中言:“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縱覽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從絲綢之路的開辟到漢唐盛世的出現,不難看出,正是華夏民族始終堅持開放包容的胸懷去擁抱世界文明,才造就了中華文明的繁榮昌盛;從清末的閉關鎖國到“兩半社會”的悲慘后果,讓中華民族再次堅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正確認識。“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既是中華文明擁抱世界文明的身體力行,也是中華文明力圖豐富、繁榮世界文明的初心和信念。
可惜的是,總有一些不明其理者,以為自己才是那個人上人,自己創造的文明才是唯一先進的文明。拿著自認為先進的文明以救世主的身份到處宣揚,強行輸出,意圖取代、消滅“落后”的文明。“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只有共舉文明之燈,世界才不會有黑暗;只有攜手同行,文明之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說:“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如果人類文明變得只有一個色調、一個模式了,那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也太無趣了!”每一種文明都應該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每一種文明都應該值得尊重,每一種文明都值得其他文明學習和借鑒。
作為文明的創造者和擁有者,我們應該也必須摒棄傲慢和偏見,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讓世界文明的百花園永遠花花不同,朵朵生艷,美美與共。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生機勃勃的春景并非由一種花兒妝扮而成,而是萬千花草共同點綴而成;同樣,即便是再美的一種花做成花束,那也是單調的。這看似簡單的話,卻道出了普遍的道理。
多元并存是普遍存在的事物特征。從錯綜復雜的人類社會到萬物共生的生態系統,從每一個家庭到每一個國家都存在著多元的印跡,就像英國詩人約翰所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處于地球之中,沒有任何一個生物,一個人類,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可以獨立地完美的生活或存在,世界本就是一個整體。
“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個人獨好本來就是自私狹隘的,何況又企圖損而利已?損人而求利只會自討苦吃。世界本就多元共存,個體之間共融才是必勝之道。倘若只要抱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思想,即便實現了個人獨好,也難以融入整個集體,最終這種獨好也終究是曇花一現罷了。
在處理世界國際問題上,我們不僅一次聽到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呼吁,這是符合當下的時代潮流構想,更是人類社會長久存在的必經階段。疫情肆虐全球之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援手挽救無數人于水深火熱之中;士耳其大地震之時,各國救援隊紛紛前往災區,體現人類的血脈情懷。災難之前,命運與共是耀眼的主題,和平之時,命運與共也是發展的加速器。構建多元共同體,才能讓萬千花朵開得更加絢爛多姿。
雪崩之時,沒有任何一朵雪花是無辜的;百花斗艷之時,沒有任何一朵花是獨立的。多元和諧的社會不是“嗟來之事”,而是付諸努力換來的。吾輩青年,正值人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把握時代機遇,勇立錚錚誓言,為構建整體的大美而貢獻小美之力量。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有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不僅是對人類文明的精辟總結,更是普遍的哲理。個人是整體的一份子,整體的大美才是個人小美的最終歸宿,多元共存才能讓萬紫千紅的花,灼灼其無限光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千載已降,《論語·雍也》中的這句名言仍有振聾發聵之聲。我們都是天地間之的“小我”,與他人、集體、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諧方能共生,合作方能共贏,我們心懷寰宇大格局,方能走向廣袤天地,收獲陽春未來。
葵霍向陽開,丹心許未來。將小我之芳菲融入大我之春色,方能繪奏響個人發展的凱歌。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小我”融入“大我”,方能展現“小我”之不凡價值。航天英雄鄧清明25載默默“備份”,不計個人得失,看輕個人名利,他是無數航天人的縮影,而中國航天也在2023年托舉他圓夢飛入蒼穹;天才滑手蘇翊鳴4歲即踏入冰雪世界,他自幼即立下為國爭光的宏愿,在祖國的支持與關切下,2023年北京冬奧會他勇奪一金一銀,一鳴震驚世人……萬紫千紅,方為春色。他們以自我芳菲點綴春日生機,也在滿園春色獲得了更豐富的滋養。將個人發展融入集體發展中,方能在和諧共榮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走向更廣袤的遠方。
浪花入海流,發展共攜手。將一國之浪花融入寰宇之海流,方能共享全球文明發展的成果。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成為一個整體。文明互鑒,和諧共生;霸權欺凌,則世界不復太平。新冠疫情的余威仍未完全散去,病毒的猙獰與肆虐至今想來仍令我們心悸心驚。中國在抗疫斗爭中展現“大我”胸襟,治療方案與他國共享,與他國共擔云雨,共克時艱。而有些國家罔顧他國利益,拼命“甩鍋”,甚至為他國掃除病毒設置重重障礙,其拙劣行跡可悲可嘆!吹滅他人燈,你怎會獲得光明?阻擋他人路,你又如何遠行!“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和諧的未來需你我共行。浪花朵朵,奔流而下,方能共匯海河。讓我們在“一帶一路”的駝鈴聲中,在多元發展的交響樂中,開啟新程。
物我兩相宜,和諧美共生。將小我之寸綠融入大我之蔥蘢,方能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壯美圖景。
我們人類一向以萬物之靈長自詡,殊不知我們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員,對大自然的過分索取必會反噬自身。近數十年,不少物種正在以令人觸目驚心的速度消亡,一種生物滅絕的背后往往是一片生態系統的坍塌。馬克思曾說:“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保護環境,物我相宜,方能和諧共生,人類方有未來。寸綠綿延,方能蔥蘢。愿我們勿只重人類自我之利益,愿人與自然“相看兩不厭“,在和諧共榮中走向生機無限的未來。
約翰·多恩曾說:“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的確,在萬物互聯的今天,心懷寰宇大格局,合作方能共發展,和諧方能奔未來。愿我們“放出眼光”,大膽改變,打破只關注方寸得失的“小我”,在合作發展的和諧相融中走向更加璀璨的未來!
作家沈三廢曾說:“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另一詩人卻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不可能退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時代,也回不到“魯濱遜漂流記”的時代。今天這時代,吹滅別人的燈與阻擋別人的路,都不會讓自己行穩致遠;今天這時代,唯有心存善念之燈,攜手同行,方可穿越荊棘,看到燈火璀璨。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那吹滅他人燈火、“江船火獨明”的人,看似得天獨厚,但一燈如豆如何抵御茫茫黑暗?那阻擋別人之人,看似占盡先機,殊不知他人早已彎道超車,自己落后久矣。畢淑敏言:“內心的慈悲和善念,安詳澄澈,那是抵達天堂的云梯。”心存善念,善存指尖,方為正道。正如孔子風塵仆仆周游列國,只愿使社會有序和諧;袁隆平躬耕一生,“喜看稻菽千重浪”,只為讓更多的人吃飽飯;海子祝愿著人世間“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心存善念,善存指尖,方得青燈不滅,照得到前行云梯。
一個好的時代,個人的光鮮絕不以別人的襤褸為背景,個人的快樂絕不以別人的憂傷為膏野,個人的幸福也絕不是凌駕于別人的痛苦之上。我們民族總有那么一群人,用真情促和諧,用畢生心血讓標注著民族精神的燈花盛開。錢七虎為國家和人民安全,默默把胸膛擋在前面;“銀發知播”群體用日復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識的種子;醫院院長郭小平創建紅絲帶學校;楊寧扎根江西,下定決心當“脫貧領頭人”……他們感動你我,感動中國,是他們深知“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他們的堅守與奮斗,讓一粒粒燈花盛開成萬家燈火,回應著這個時代的精神渴求。
手執燈火,執手同行,穿越荊棘,萬國各得其所而咸寧。
時代前行,我們同行。世界尚不和平,總有人勇敢踏上荊棘叢生路。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維和軍人從未缺席。南蘇丹的紛飛戰火中,有中國藍盔運送物資人員的援助和駐足守護;利比里亞傳染病肆虐時,有中國藍盔的醫療救護;地中海之濱的死亡地帶,有中國藍盔掃雷排爆;剛果金的原始森林里,有中國藍盔留下的和平鐵路……33年的海外維和之路,中國藍盔手執燈火,踐行大愛,穿越荊棘,為戰亂中的異國他鄉人帶來和平的星星之火,讓危機中的異國他鄉人看得見溫暖與光明。民吾同胞,協和萬邦,萬國咸寧。
今天這時代,如狄更斯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時代沖突戰爭仍然存在,這時代仍充斥著單邊和霸權;但這又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一個色彩斑斕的時代,一個“獨樂樂”無法進步的時代,一個需要每一個你我善存指尖、攜手同行、共赴前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