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03 09:43 點擊:
如何描寫熾熱的青春
01
青年人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古人將自己的真心話發表出來。
——魯迅
02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秋瑾
03
少年振衣,豈不可作千里風幡看?少年瞬目,亦可壯作萬古清流想。
——張曉風
04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
——陳獨秀
05
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
——文天祥
06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梁啟超
07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李商隱
08
羨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
——歐陽修
09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單純的心去信仰。請你相信:無論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里爾克
人民日報筆下的青年力量
01
青年者,人生之華也。
一代代青年在心系家國、無畏向前的奮斗中,回答著“青年何謂”“青春何為”的人生考題。從百余年前,一批批有志青年以舍生忘死的吶喊,推動暮靄沉沉的中國步入“覺醒年代”;到今天,新時代青年滿懷“可以平視這個世界”的自信,與時代共同成長……無數青年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創造,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塑造青春中國最美的模樣。
——《奮躍而上,激揚青春力量》
02
回溯既往,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斗、凱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
青春無邊,奮斗以成。
新時代新征程,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讓青春在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03
人生不是一場劃定范圍的考試,更沒有關于未來的標準答案。
其實未來不在遠方,趕路人腳下就是未來。抓住了當下,就是抓住了未來。
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理想不可能實現,你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自己的未來。青年猶如大地上茁壯成長的小樹,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撐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陽,不斷積聚著能量,總有一刻會把光和熱灑滿大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04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每一代人都要跑出好成績。
——《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05
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
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有了理想信念的加持,就能涵養“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的高尚品格,就能喚醒“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的政治覺悟,就能激發“為國為民謀解放之革命事業”的使命擔當,就能塑造“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強大定力,就能增進“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深厚自信。
——《理想遠大、信念堅定》
人物素材
1、鄭云海:手下生花
2002年鄭云海出生在浙江杭州,6歲時因為意外,導致聽力神經斷裂,只能靠戴助聽器才能正常交流。雖然聽力不佳,但鄭云海喜歡用畫筆描繪他看到的一切。家里日歷反面的空白,都被他用水彩筆畫滿了一張又一張。
初三畢業,鄭云海入讀杭州第一技師學院中式烹飪專業。一次校園開放日,鄭云海看到了用蔬菜雕刻的鳥、花,被深深吸引了,開始主攻食品雕刻方向。
他苦練基本功,雕刻一朵月季花,需要握刀的手法、下刀的深度和花瓣的層次感,更要不斷嘗試,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他回憶說,“切到手是常有的事,那段時間,手上總是貼著創口貼。”
憑著堅持不懈的訓練和扎實的基本功,鄭云海逐漸成為領獎臺上的常客。最終,在第十屆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上,他一舉拿下食品雕刻項目的冠軍。
這屆年輕人,正站在自己所熱愛的世界里,閃閃發亮。他們擔當起屬于自己的責任,用點滴力量詮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2、姜雨荷:用技能實現人生夢想
姜雨荷來自河南南陽的農村,初中畢業后,由于缺乏知識和技能,她又進入河南化工技師學院繼續求學,希望學習一門技術。
在這里,她攻讀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加倍努力,參加學院集訓,一路從省賽、國賽奔向世界技能大賽的舞臺。
姜雨荷回憶,備賽時她會把一個動作重復上萬遍,每天訓練達十四五個小時;為了完成英文實驗報告,她隨身攜帶單詞本,無論吃飯、睡覺、走路,都隨時背誦。
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中,她以優異成績完成長達11頁的英文實驗報告,獲得化學實驗室技術項目金牌,實現我國該項目金牌“零”的突破。
如今,姜雨荷已成為學院最年輕的教師,她想讓更多學生用技能實現人生夢想。
3、譚昊瑜:青春創意無限
前不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2023年度天舟六號飛行任務、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三次飛行任務標識。
其中,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由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譚昊瑜設計。
對于這枚將出現在航天員胸前位置的小小標識,譚昊瑜花足了心思。
她設計的標識,將神舟飛船噴射的尾焰與數字“17”相結合,整個畫面展現出向上勃發的視覺沖擊力,寓意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態勢。
作為標識設計者,譚昊瑜將被邀請赴發射現場,親眼見證自己的設計隨神舟十七號一起“一飛沖天”。
譚昊瑜稱,自己的作品入選是很大的驚喜和榮譽,覺得“努力終于有了回報”。“這次作品入選,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4、李希悅:鏗鏘玫瑰
2023年春季征兵中,“00后”女生李希悅作為清華大學唯一的女兵,奔赴軍營。
李希悅小時候就常和父親一起觀看軍旅題材影視作品,她的表哥曾在西藏服役,在特種部隊擔任班長。在家人的影響下,她對軍人這一職業充滿了向往。
考入清華大學之后,李希悅加入了學生國旗儀仗隊,今年應征報名,她得償所愿,實現了參軍入伍的夢想。她的第一志愿是去往艱苦地區部隊,到一線作戰單位去。
現在,她已經為即將到來的軍營生活,做好了心理準備。“我希望能疊出一床整齊‘豆腐塊’,能在3公里跑步取得好成績,早點鍛煉成部隊和祖國需要的模樣。”
5、劉屹靖:追風暴的人
日行千里、與風云賽跑、直面風暴……這就是00后攝影師劉屹靖的日常。
劉屹靖追逐的,是最強的“超級單體雷暴”,它是一種會旋轉的雷暴,破壞力極強。中國的氣象條件相對溫和,要拍出高質量的風暴,注定不會太容易。
三年來,為了“追風”,他跨越了11個省份和地區,行程接近4萬公里。每次出發前,劉屹靖都要查閱資料、分析天氣、規劃行程,盡可能做足準備。
追逐風暴,不僅需要精確的專業知識,更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與堅定。有時候,攝影器材都已經架好,風暴卻突然改變方向。
有時候,他們剛到目的地,卻發現風暴跑得比自己快,不得不猛踩油門緊緊追趕。
在劉屹靖看來,風暴攝影的樂趣,恰恰就在于它的挑戰性。“追風暴充滿著不確定性,你永遠不知道它會在哪兒出現。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不確定的。”
6、洪昊昀:從獎學金到助學金
話題#從獎學金到助學金#登上熱搜。有一群年輕人選擇把獎學金變成助學金,把一份獎勵變成無數份激勵。
2023年4月12日,浙江省鎮海中學收到一筆萬元獎學金,捐贈人是正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校友洪昊昀同學。
洪昊昀是鎮海中學2017屆畢業生,目前正在清華大學讀研,剛剛申讀博士成功。
這筆獎學金是她之前獲得清華大學綜合優秀一等獎學金的獎勵,這筆捐贈將定向用于獎勵四川省金陽縣來鎮海中學學習的2022級學生。
洪昊昀的爸爸代她辦理了捐贈手續,他說:“金額雖然有限但這是我女兒自己收到的獎學金中單筆金額最大的挺有意義。”
7、劉明偵:把青春獻給祖國
盛世的土壤將孕育更多樣的希望,時代的微風將喚醒無限生機。90后牛津大學博士劉明偵23歲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正刊上發表論文。畢業后,科研成果豐碩的她得到了劍橋大學的青睞。
但劉明偵拒絕千萬年薪,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工作,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新時代的中國機遇無限,新時代的青年未來可期。值此盛世,無論是雄鷹還是鴻鵠,都有寬廣的天地供其恣意翱翔。
8、儲衛民:以夢為馬,踏遍山河
成長于新世紀的青年,從不缺航行的船只,更不缺揚帆起航的勇氣。“90后”青年儲衛民因熱愛辭去軟件工程師的工作,選擇成為一名職業攝影師。盡管沒有前人的肩膀供其觀望,他依然堅信這個新興職業所孕育的希望。
儲衛民游走于雪山與極地間,不畏艱苦,不錯過每一個時機,最終獲得國家地理年度旅行者攝影大賽全球總冠軍。即便是從未有人的海域,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也能乘風奔跑,踏浪前行,闖出屬于自己的海闊天空。
9、趙鵬菲: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
“英雄就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研究生畢業的趙鵬菲是河北石家莊平山縣的一名教師,因山區老師稀缺,他一人擔任六科的教學。在特崗教師服務期滿后,他選擇為山區的孩子留下任教。
身處艱苦樸素的工作環境,趙鵬菲卻能從中找到生命的價值,讓平凡的崗位煥發出瑰麗的光芒。當代中國亦有千萬青年如趙鵬菲一般,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以熒燭末光,增輝日月。
10、楊添豪&徐卓立:面對險阻,沖鋒在前
盡管面孔尚稚嫩,當代青年已準備好隨時點燃心中的火種。在湖北洪災時,19歲的楊添豪主動請纓到長江干堤防汛,他認為:“家鄉要有人守,年輕一代要去擔當責任。”
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斗爭中,大一學生徐卓立不懼危險和恐慌,隨父親奔赴抗“疫”一線,積極投身雷神山醫院的建設中,他說:“在每一個歲月靜好的背后,都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們需要做的,便是讓自己強大起來,成為祖國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
11、顧敏:回歸鄉村,立足大地
草木生于大地,心向天空。它們不忘與清風交談,與飛鳥問候,亦不忘將自身化為養分,滋養根系所立足的土壤。
十年前,大學生村官顧敏致力于蘇州的鄉村振興,他不懈試驗,實現了稻漁羊肚菌的輪種。十年后,盡心盡責的顧敏已是蘇州吳江銀杏村的黨委書記,這片土地也在他的帶領下變得美麗富饒。面對回歸鄉村這一選擇,顧敏已然用豐碩的工作成果證明:俯首基層亦有精彩未來。
12、榮寶齋員工:走在創新創業前列
徐悲鴻有言:“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新者生機也;不新則死。”面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困境,文房四寶老字號榮寶齋的年輕員工運用新技術,將非遺技藝與潮流文化結合,讓其與日常生活重新碰撞出火花。他們另辟蹊徑,大膽創新,實現了傳統產品的市場化推廣。
當代中國青年成長于科技飛速發展與文化多樣的年代,擁有獨具一格的膽識與眼光,他們的思考與舉動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能夠搭起傳統與未來之間的橋梁。
13、張京:與世界對話
在2021年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我國青年翻譯官張京臨危不亂,沉著冷靜,精準地傳達了中國的觀點與態度。張京出色的業務能力彰顯新時代我國外交人員的風采,也詮釋了新時代中國青年與世界對話時責任擔當。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在全球化的洪流之中,愈來愈多的青年接過代表國家走向世界的重任,他們意氣風發的姿態,便是國家富有生機的模樣。
14、楊臻:硝煙炮火中守望和平
“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90后”楊臻曾是新華社駐敘利亞的戰地記者,年輕的他在硝煙炮火不斷的國家中駐守了兩年,將陌生而令人絕望的遠方故事傳遞給更多人。盡管生于和平的國家,楊臻依舊將世界放在自己的胸中。
當代青年不僅著眼于繁華而宏大的景象,還掛心于每一個鮮活的生命與包含溫度的靈魂。和平之路艱險而漫長,但他們將用自身的堅定告訴世界,未來定是白鴿飛舞,橄欖成蔭。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進修學院,簡稱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來,秉承校訓,提供專業的高考高復、三校生高復、藝考生文化課等,學生遍及全市各區,至今已幫助六萬多余名學子取得優異成績,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級院校!20余年來思源已成為“中考教學研究中心”、“中學個性化學習教育基地”、“快速學習法”實驗學校。
400-678-9493 致遠交復徐匯三校生高復校區
(詳情請點擊) 徐匯區廣元西路12號(工商銀行隔壁)400-678-9493 致遠交復中高考學習中心
(詳情請點擊) 徐匯區華山路1988號匯銀大廈北樓619400-678-9493 思源教育龍漕路校區
(詳情請點擊) 徐匯區龍漕路223號思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