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閱讀——結尾段落的理解和作用
日期:2025-06-10 09:57 點擊:
記敘文閱讀——結尾段落的理解和作用
|
結尾段落的作用 |
|
試題類型 |
①文章最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
|
②文章結尾段在結構和內容上有何作用? |
|
③結尾段能刪掉嗎?為什么? |
|
作用 |
①內容上:總結全文或收束全文。 |
|
②主旨上:點明中心(暗示中心)、深化(升華)主旨、卒章顯志。 |
|
③結構上:照應題目或開頭,首尾呼應或前后照應,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完整)。 |
|
④藝術效果上: |
令人深思,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
|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藝術表現力。 |
|
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引人深思,意猶未盡。 |
|
答題格式 |
內容 |
概括結尾段寫了……的內容。 |
|
人物 |
表現了人物……的品質特點。 |
|
主題 |
點明、突顯、深化、升華……主題。(此作用常見,要答出具體的主題) |
|
結構 |
總結全文,前后呼應。 |
|
藝術效果(給讀者帶來的感受) |
令人深思,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
|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藝術表現力。 |
|
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引人深思,意猶未盡。 |
練習
(一)
滴水之恩
紫紅色的天空漸漸變得暗黑。我握著桑木棍,孤單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趕集的車來到這個地方的,去尋找據說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當我在陌生的鄉間找到青麥田里殘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車的小街時,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涼粉攤前頭裹苗帕的老婦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車下午一點以后就沒有了,要是你早些到,還可以搭擺攤的貨車。”
這會兒,什么車也沒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車走嘛。”老婦人指指對面一家寫著“迎賓旅館”的木樓對我說。
但我無論如何也得趕回去,明早還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我根本不認得返回的路。
老婦人指點我沿這條路一直朝東走,別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喲,這個季節山里有蛇。”她順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遞給我。
雷聲從遠處沉沉地壓過來,閃電把天邊的烏云撕開一道耀眼的裂縫。
我一邊走一邊看有沒有經過的車可搭。一輛卡車嘶吼著爬上山坡,我拼命揮手,車從我身邊呼地開了過去。
山下溝坳里,幾戶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黃的燈光來。雷聲越滾越近,大雨說不準什么時候就會瓢潑而下。我只得加緊步子,同時擔心蛇會突然從路邊草叢中鉆出。
終于又有一輛小拖車開過來,這次被我攔下了。沒想到,司機竟會是那個人。
去年夏天在馬山,有一天將散集時,我在街上閑逛,看見了他。
當時,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墻根下,胡須很長,頭發蓬亂,一副潦倒落魄的樣子。他的面前并沒有放乞討錢幣的碗,但我確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餓了。
幾步之外有個茶水攤,我去買了一杯水一塊糕遞給他。他無神的眼睛并沒有因我的熱心而閃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顧自吞食起來。“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該去了。”我隨口勸了他一句,便走開了。
幾個月過去了,雖然眼前這個人整潔而精神,但我還是認出了他。
“去馬山嗎?”我焦灼地問。
“去馬山?”他遲疑了一會兒,讓我上了車。
小拖車顛簸著,他燃著的煙頭,紅紅的亮點忽明忽暗。
“你是馬山人?”他問。
“不是,我在那兒見習。”
他有點失望:“我倒曾遇到過一個馬山人呢,那真是個好人。”
“你去過馬山?”
“去過。”
話題斷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開始下雨了,豆大的雨點叩打著車窗。
他忽然說:“說起來那次去馬山,怪難為情的。那時我賭輸了,輸得精光,被攆出來,流落到馬山。有個人給我水喝,給我東西吃,可惜我不認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謝她。”
“就為了那個人送你一點水一點吃的嗎?”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時候我心灰意冷,沒臉回家,她勸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該去了’。我聽了她的勸告,回家了。后來再也不賭了。我真的很感謝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塊糕一句話,我現在還不曉得會怎樣呢。”
我心中有掩飾不住的喜悅,想不到那件小事會對他幫助那樣大。
他沒有認出我來。我決定不提看見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個人都有尊嚴,我要讓他擁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樂和自豪。
“我也很感謝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車,這會兒我還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聽了果然高興:“其實你也不用謝我,要謝就謝那個給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曉得,人有時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幫一把。”
“馬山到了!”他剎住車。
“謝謝你啊,下車來喝杯熱茶,歇會兒吧。”
他一邊倒車一邊說:“我還得趕回去運貨呢——本來,我的車是不到馬山的。”
【試題】聯系全文,簡要分析結尾的妙處。(4分)
【答案】
①點明他是雨夜專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愛心,使人物形象更鮮明。
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報、回饋社會的主題。
③故事這樣結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藝術表現力。
④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意思對即可。一點1分,共4分)
(二)
無聲的尊重
①一個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樣加入候車隊伍。候車的有五六個人,有序而安靜。此時,一個人牽著一只狗,從遠處走來。暮色下,那身影被路邊的燈光鑲上一層金邊,尤為醒目。
②漸行漸近,只見年輕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緊貼著他的德國牧羊犬配有專業的拉桿——這是導盲犬的標準裝備。哦,是一位盲人。我見那男子徐徐走向車站,在候車隊伍的不遠處停了下來。
③沒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猶豫著是否上前領他過來,卻見候車隊伍中為首的中年男子,瞬間收起手中正在閱讀的書籍,已然大跨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車人也陸續緊隨其后,沒有一絲騷動。我身旁一個火紅短發打扮成朋克風格的女孩,瞥了一眼導盲犬,想必是怕煙味影響到它的嗅覺,稍作遲疑后掐滅了剛剛點燃的煙,跟了過去。
④一個新的候車隊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開。陌生的人們在無聲之中達成的默契,令我驚異。
⑤沉默依舊,直到公交車到來。“您稍等一下,我這就……”司機剛要離開駕駛座準備攙扶盲人男子上車,卻被他禮貌地回絕了:“謝謝,不用。”盲人男子執意在導盲犬的引領下,自行上車。正值下班高峰,車上已滿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車后,人們迅速向后部集中,在狹促的車廂里為他騰出了一小塊空間。
⑥緊挨著司機身后,坐著一位六七歲的小男孩,站在旁邊的媽媽猛地拉起小男孩,讓出了座位。雖然媽媽舉動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沒有流露出一絲不悅。導盲犬抬頭看了一眼,便將主人引領到空座上,然后靜靜地趴在一旁。
⑦“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爾大街。”“好的,陛下!”司機詼諧的回答惹得車內一陣歡笑。汽車載著歡樂的人們繼續前行……
⑧車上,人們都在默默地打量著憨態可掬的導盲犬:即使在急轉彎的時候,它也搖頭晃腦地努力保持直視前方的姿態,神情專注。與平日里對待寵物狗的情形不同,沒有人試圖靠近去撫摸它,或是用手機拍照。我旁邊那位剛剛讓座的小男孩,慢慢舉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媽媽及時制止并悄聲耳語:“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職責,不要打擾它。”聽到“工作”一詞,小朋友立刻縮手退了回來。
⑨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跟司機簡短道別后,與導盲犬下了車。公交車內沉默依舊。而此時的我,在沉默中體會到了無聲的關愛、深沉的尊重。
⑩窗外,寒風習習;心里,暖意融融……
【試題】試分析文章第⑩段的妙處。
【答案】環境描寫,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季節及特征),與開頭第一句“一個冬日的傍晚” 相呼應。對比描寫,把車外天氣的“寒”與人們內心的“暖”作對比,突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關愛,能戰勝寒冷的天氣和生理的缺陷,給所有人帶來尊嚴、溫暖和快樂。省略號的使用,則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引發讀者的聯想與思考(3分+3分+ 2 分)
(三)
體諒你的不正確
①我讀到高二時,不想再讀,自作主張退了學,一心要成為一個寫作者。難得的是我爸也支持,只是他覺得即便是當作家,還是需要進一步學習,于是到處打聽哪里有作家班。
②那年11月中旬,我們聽聞復旦大學有個作家班。此時學期已經過了大半,仍要交整個學期的學費和住宿費,爸爸認為,孩子的成長期不可蹉跎,他第二天就帶我啟程,汽車、火車,坐了一天一夜,才終于抵達。
③爸爸先帶我去辦理入學手續,交了厚厚一沓現金。手續辦完,我們就到對外營業的教工餐廳吃午飯。放下大包小包,我四處打量,臉上是外鄉人顯而易見的好奇。這時,我看到一個女孩子逆著走進來,她一進來,整個餐廳都被照亮了。
④她身材高挑,打扮得很時髦,最醒目的是腳上的那雙靴子,麂皮的,很精巧,釘著漂亮的流蘇,跟她白色長毛衣上的流蘇呼應。時值深秋,我穿著薄襖,她卻穿著一條咖啡色的厚呢短褲,兩條長腿極具視覺美感地露在外面。
我艷美的眼神和爸爸的目光相對。我回過神兒,壓迫感襲上心頭,是初來乍到的惶恐,還有對未來的迷茫,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我不見得能適應。
⑤爸爸安頓好我,給了我足夠的生活費,自己僅留了幾十塊錢就回去了。
⑥我揣著錢,就奔去室友推薦的五角場,那里有很多小店,花花綠綠的,讓人眼花繚亂到眩暈。我精心挑選了一雙人造革的靴子,雖穿在腳上不舒服;但樣子不錯,尖圓頭,鞋跟很高,重要的是鞋邊有一圈同色的鉚線,——那是濃墨重彩的時髦兒,我不再糾結它昂貴的價格,毫不猶豫地買下,我太著急想要抓住“時髦”了。
⑦之后的很多天,我都在為這個選擇付出代價。那雙鞋子如暗處的酷刑,磨腳,不透氣,讓我走起路來深一腳淺一腳的,像小人魚一步步走在刀刃上。小人魚是為了愛情,我是為了什么?虛榮嗎?我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
⑧上海下了第一場雪后,我的腳更是遭了殃。粘上開膠的鞋子,還是有潮氣滲進來,腳生出凍瘡。夜晚坐在南區的自修室里讀書,腳像一塊冰冷的石頭,回寢室后焐很久也焐不熱。爸爸來電話問長問短,我的淚水不爭氣地傾泄,為虛榮所付出的代價折磨著我。
⑨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盡管遭罪,我也不想買第二雙鞋,爸爸是工薪階層,我的學費和生活費幾乎花掉了他的全部工資,再一雙接一雙地買鞋子,我著實于心不忍。
⑩再說,我放棄高考要當個作家,我和我的家人付出那么大代價,我應該做的不是心無旁騖地學習嗎?怎么能在穿著打扮上花那么多心思?
?然而,就在上海那個冬季最冷的一天,我收到爸爸寄來的包裹,打開來,赫然是一雙短靴!柔和的光澤,純正的牛皮,里面是一層軟軟的羊毛,經典大方,閃閃奪目,堪比灰姑娘的水晶鞋,我直直地盯了好久,我那土土的老爸,怎么突然有了這樣的好眼光!
?那雙鞋子溫暖了我整個冬天。也點亮了好多女孩子的目光。當我的腳被溫暖包裹,腳趾隔著襪子也能感覺到羊毛柔軟的觸感和鞋的美麗所帶給我的滿足時,我那么深切地感覺到,是爸爸默默的愛給予了我溫暖與光輝。
?寒假回家的那天,奶奶跟我說,“你爸那天一到家就感嘆,上海的女孩子長得漂亮,穿得也漂亮。”爸爸一向不愛對別人評頭論足,他跟我奶奶說這些,一定是體諒到女兒的心了吧。奶奶還絮叨著:“你爸說他不會說啥大道理,就知道他孩子不夠出眾,但又有一顆要強的心,你爸說他沒啥眼光,就給你挑了咱鎮上鞋店里最貴的一雙。”淚水悄悄溢滿我的眼眶。你看,每個人都不完美,真愛你的人,就會體諒你的不夠強大、不夠正確的那些地方。
?那晚,我在日記中寫道:愛就有這么神奇的力量,它從體諒親人的不正確、不完美開始,讓自卑悄悄變身,讓一個生命因自信而散發出光芒,也讓父親無師自通地成為父愛的榜樣。
(選自《讀者》,有改動)
1.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中父親“體諒孩子不正確”的兩件事。
父親支持“我”自作主張退學,并花高額學費送“我”去作家班讀書。父親知道“我”因虛榮而高價買了一雙不實用的鞋卻未批評“我”,并為“我”買了最貴最漂亮的鞋。
2.請從內容和結構的角度,分析選文結尾段的作用。
內容上:從結尾段自身,交代了日記內容;對主題,“愛就有這么神奇的力量,它從體諒親人的不正確、不完美開始,讓自卑悄悄變身,讓一個生命因自信而散發出光芒,也讓父親無師自通地成為父愛的榜樣”表達了“我”對父親的感激與贊美之情,強調并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結構上:對標題,用“它從體諒親人的不正確、不完美開始”扣緊題目;對全文,收束全文,使結構完整嚴謹。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你在傘里嗎?
①雨漸漸大起來。后座上的女兒,小臉緊貼著我的后背,右手穿過我的胳肢窩,擎著她那把橘紅的小傘。雨砸在傘頂上,嘭嘭直響。有風,車子騎得有些吃力,那小傘也忽嗒忽嗒不甚聽話,但女兒努力地擎著它,我能感覺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窩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問道:“你在傘里嗎?”
②“媽媽,在!”女兒的回答響亮而干脆,那語氣里的陽光,穿過這晦暗的雨幕感染著我的心。女兒今天是太高興了——期中考試,她語文、數學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諾,我要請她吃一頓肯德基。
③女兒左手攥著的紙袋里,此刻就裝著她小小的愿望
,熱乎乎的,與她熱乎乎的小臉一起緊貼著我的后背。車子一顛一顛,女兒的小臉和那紙袋與我的背脊若即若離,那溫暖也就一陣一陣——可就是這一陣一陣的溫暖,讓我寒雨里的心一陣陣顫栗!
④肯德基的店鋪在這個城市里隨處可見,但我的女兒對肯德基卻一直保持著向往與好奇。去年她 9歲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帶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條蘸著番茄醬,放進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滿足的眼神讓我幾乎不敢面對……為了自己的夢想,我辭職來到這座城市快兩年了,我不得不節約血汗換來的每一分錢,以應付房租、伙食費以及女兒不菲的借讀費。小小的女兒,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時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難以實現……
⑤雨沒停,風也沒停,而我們離租住的小屋還很遠。我把胳肢窩里的女兒的小手夾得緊一些,想讓她省些力氣。與此同時,我又問了一遍:“你在傘里嗎?”女兒的回答還是那一聲響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撐著車,騰出左手抓住傘柄,好讓女兒抽出手來。當我轉過臉的剎那,我呆住了——女兒幾乎全身濕透!但她微笑著,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個紙袋,緊緊地抱在胸前:“它沒濕,還熱著呢!”
⑦淚水和著雨水,從我的臉上流淌下來一瞬間打濕了我的臉……
1、
第④段作者用插敘的手法,作用是什么?(3 分)
交代家庭拮據(家境貧寒)的經濟背景,解釋“我心一陣陣顫栗”的原因,更好地凸顯母女間相互關愛、女兒的懂事,母親的艱難和體貼
2、怎樣理解“淚水和著雨水,從我的臉上流淌下來一瞬間打濕了我的臉……”?(3分)
我為女兒對我的理解 (或關愛、孝順、體貼)所感動;有感于小小的女兒受我所累(為委屈孩子而愧疚);有感于我為了夢想,生活的艱辛;為女兒的優秀而感動。
3、
標題“你在傘里嗎?”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 分)
這一句話是母親對女兒說的話,凸顯故事內容:一對母女騎車回家時合撐一把傘;用疑問句式作標題,制造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文中反復出現,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彰顯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表現了母親面對艱辛生活、為了夢想而努力奮斗,女兒的懂事乖巧,她們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細心照顧。
(四)
燈光若月
泉涌
①距清明還有一些時日,清明雨急不可待地就到了 ,淅淅地,惹得街頭兩旁樹葉亂舞一些飄落在地面,一葉疊著一葉,把人們對先輩的思念織得愈發細致了些,緊密了些。
②我突然憶起去世二十多年的四娘來。她像一塊樸實的土地,又像曾經點亮夜色的那束若月的燈光,一生除了繁衍生息和照亮他人,沒有傳奇。
③四爺是當地有名的裁縫,做的多是些制作衣服的活計,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兒全壓在了四娘的身上。四娘體形單薄,個子不高,身體也不是太好,但一年四季天不亮就起床,下地
耕田、砍柴做飯、種菜喂豬、照顧孩子,把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自我記事起,四娘從未脫離過田土,粗糙的雙手迸裂著一條條細線大小的口子,像一些黑色的線蟲爬在上面。即便如此,四娘也從未感到委屈、發過牢騷,臉上始終揚著笑容。
④四娘家住新屋院子,到水田,有一二里路遠的壟溝。為了讓糧食收成好些,四娘將一
擔擔牛糞、豬屎等肥料在畚箕里壘了又壘,有時甚至壘到了畚箕的中央,再運到田里。沉重的擔子壓得她更加矮小,走在田埂上,踉踉蹌蹌,遠看似一個小土堆在移動。
⑤我十歲那年的一天傍晚,從竹子坨挑稻草回家,在新屋院子歇腳。四娘也剛好忙完田里的事回到家中,準備剁豬草煮豬食挑井水。堂哥立國、新國想上前幫忙,被四娘斷然制止。“你們到背后賽樅山上去安安心心讀書,屋里的事不用你們插手。”說完又對我說:“小毛,你也跟哥哥們一起到山上去看看書,晚上到這里吃了飯再回家。”自從堂哥治國考上大學后,四娘這個傳統的農村婦女對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夢想。
⑥賽樅山上全是碩大的樅樹,一棵緊挨一棵,夕陽在針狀的樹葉上鋪了一層金光,樹葉間金光又漏在地上,猶如生出了一些珍珠。晚風吹來,樹葉發出“呼”“呼”的波浪聲,加上山林里鳥兒的撲騰聲,堂哥們的讀書聲,好多次我就“醉”在這樣的環境里。
⑦入夜,四娘依然催促堂哥們到屋里學習,并提醒把煤油燈撥亮些,別傷了眼睛。廂房里,四娘卻在昏黃、微弱的燈光下,幫著四爺在衣物上一針一針認真地縫著扣眼。四娘把頭幾乎貼在了煤油燈邊,粗糙的右手中,細長的縫衣針不停地在衣物上穿梭著。
⑧不知過了多久,四娘起身,拿了家中那盞唯一的馬燈,堅持送我回家。出門前,她小心地將頭靠近馬燈邊,雙眼透過玻璃燈罩,全神地看著馬燈的燈芯,右手一點點轉動小圓軸,直到燈芯露出一定的長度,這樣一來,相比要費煤油得多。“啪”的一聲,火柴劃過的聲音響起,房間里瞬間亮堂了許多。
⑨沒有月亮的夜晚,山村里伸手不見五指,在屋中還明亮的燈光一到室外,瞬間就暗淡了下來,也照不了多遠。新屋院子到我家里有一里多路,全是田間小道,有些地方一側是落差十多米的水田或池塘,一腳踩空,極可能滑落下去。一路上,四娘不停地提醒我“慢點”“踩穩點”。或許是因為年幼視力好,或許是習慣了山村的夜色,那晚的燈光,比圓月發出的光更加明亮,田間的小路也更加清晰。
⑩我到家后,四娘執燈仍站在屋門外,“小毛,你進屋后我再走。”我關上門后,進到后堂屋,一些光亮從窄小的窗戶穿了進來,像極了月光。“燈光恰似月,人面并入春。”十數年來,那抹如月的燈光讓堂哥們悉數走出了大山,我也離開了老家。
?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過去的事兒在我的記憶中漸漸模糊,甚至遺忘,但那夜的煤油燈光卻溫暖了我的世界。有的時候,一個人走在漆黑的夜路上,特別希望前面有一處燈光,哪怕它看起來是那么微弱、暗淡,卻如皎潔的月光。
(選自達州日報2023年3月31日第六版(有刪改))
(1)第①段中“織”字用得非常精妙, 請作分析。(2分)
動詞“織” 生動傳神地描繪出雨織葉疊的情景(1分), 將對先輩的思念之
情化無形為有形(1分)。
(2) 請從修辭角度賞析第③段中畫線的句子。(3分)
粗糙的雙手迸裂著一條條細線大小的口子,像一些黑色的線蟲爬在上面。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 將四娘手上的口子比作黑色的線蟲,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四娘雙手的傷痕累累(1分), 體現了四娘的辛勞(1分)
(3)第⑥段寫到“好多次我就‘醉’ 在這樣的環境里”。請說說“我”因何而“醉”?(3分)
①“我”因賽樅山美麗的自然環境而醉, ②因我們的讀書聲而醉, ③因四娘對“我”的關愛而醉,④因對未來有了夢想而醉。 (答到任意三點即得3分)
(4) 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四娘是 一個怎樣的人。(4分)
①勤勞能干,她一年四季勞作不輟,把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 ②任勞任怨、樂觀, 她為家庭辛苦付出卻從未感到委屈、發過牢騷, 臉上始終揚著笑容。 ③關愛晚輩,晚上留“我”在她家吃飯, 并堅持送“我”回家,“我”到家后,四娘執燈仍站在屋門外。④重視教育, 斷然制止堂哥們插手家務,也讓“我”跟著學習,入夜后仍催促學習。 ⑤勤儉節約,她讓堂哥們讀書時撥亮油燈,自己卻在昏暗的燈光下縫扣眼。 ⑥有夢想,鼓勵后輩們通過讀書走出大山。 (結合文本從不同角度任意答出四點即得4分, 未結合文本得2分)
(5)請分析文章最后 一段的作用。(3分)
文末以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收束全文,“那夜的煤油燈光”“卻如皎潔的月光”與題目“燈光若月”和第②段中 “又像曾經點亮夜色的那束若月的燈光”相呼應,結構嚴謹完整。 文末強調那夜的煤油燈光,溫暖、照亮了“我”的世界,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深遠影響,升華了主旨。 表達“我”對四娘的感激、思念之情。
(五)
行軍
①行軍時多是白天里不走,盡往夜堆里鉆。天剛擦黑,這支頂著高粱花子、扛著些“漢陽造”“老套筒”的百十號人的連隊,堅決地執行著劉鄧首長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軍。
②剛當上解放軍的盧守坤有點搞不懂了,大家沒日沒夜地行軍,怎么還精氣神十足?盧守坤一路上腳板子急促促地可不敢停。就是瞌睡了,閉著一只眼睛,腳板子還照樣走得直溜。這功夫練的,整個人就像是隊伍里的一只零件?;鼗刈叩剿逘I地,兵們橫七豎八地直打呼嚕。當班長的得給大伙兒燒水燙腳還要挨個兒挑腳泡。
③他的班長也是去年從那邊舉著手過來的,一年多就入黨了。聽他自己也說過,剛過來,哭過好幾回,哭一次,人就清醒了一次,這邊叫“挖苦根,倒苦水”。
④1946年內戰全面爆發,三出隴海七戰魯西南的劉鄧大軍神出鬼沒,于大踏步前進和大踏步后退之間拉出來不少的戰機,一度使國民黨軍尷尬至極狼狽不堪。
⑤這又是一個晚上,天還是黑得像黑煤一樣,零碎的冬雨叩在臉上生生地疼,前胸后背已經汗透了,外面的衣服凍得像是披了層盔甲,里面的貼肉小褂涼颼颼地冰著心窩子。隊伍還在悄然流淌著,盧守坤有些累了,一路都是黃泥巴地走起來太費鞋了。雖說根據地老百姓送過來的黑布鞋,穿著好是好,不磨腳也很少打泡,一路如風還不帶響聲,可就是合腳的少,做的時候又沒個尺碼,都是一水的千層底,厚厚的掂上一掂,仿佛聽到村長們挨家挨戶動員村民打布鞋時,那滿院滿屯滿山洼子里呼呼啦啦吟唱一片的麻繩拉扯起來的鄉土歌謠。一村一莊地收挪上來,太平車推過來這么一倒,一連連人馬排過來,見人塞上一雙,調換不到大小的只好湊合著對付。班長們就說了,大一點也不打緊,男人家扛槍弄炮的,腳大走四方嘛。
⑥盧守坤剛來有點不好意思,最后撿了雙小的,這一雙掂在手里,瘦得緊巴,腳趾頭夾得生疼。他索性用刺刀挑了點鞋幫子,前幾天還好,兩天一過,一路的黃泥巴下來,鞋口說松就有點軟塌了,這不,稀糊糊的泥巴地一粘,靴子掉了。黑咕隆咚的不太好摸,還弄了一手泥。身子一彎下來,任隊伍從旁邊嗖嗖地過,班長跟了過來,小聲地說:你別亂動,我來。
⑦班長就是班長,三把兩把就摸到了。盧守坤伸腳一套,就是剛剛丟下的那只,鞋內暖暖的余溫還在呢。
⑧腳底漸暖,夜色漸薄。盧守坤看到前面班長的步子隱約間一顛一顛的不大平穩起來。是剛才幫自己找鞋子時被后面的人撞了腿?還是腳底下生了泡?盧守坤有點不明白了,無奈行軍的隊列里也不好問話。班長有副好腳板,行軍時總愛替別人扛槍,戰士們向他奪,他都不肯放,還說:我有的是勁,不信你們誰有本事繳獲老蔣一門山炮,我再扛給你們看看。
⑨班長的腳崴了?那也是給自己找鞋弄的。盧守坤心里毛了。班長呀班長,你這不是讓我難受嗎?
⑩前進的隊伍像一把鋒利的剪刀,把黑幕四合的天地犁開了一道縫隙,天色漸漸地明朗了。盧守坤這下看清楚了他的班長。班長的一只腳板上光光的,只是一層清濕的綁腿。那只鞋呢?再一看自己的腳上:怎么兩只不一樣呢?是班長的鞋?班長……班長你一路光腳呢,這么遠的路,怎么走過來的?
?班長!盧守坤心頭一熱,他沿著班長王克勤同志的肩頭放眼望去,冬雨已住,東方欲曉。一不留神的功夫,
那輪1946年深冬的朝陽,早已躍上了這支隊伍的頭頂,一笑一笑的,親親這個又吻吻那個,沒幾下太陽的臉蛋蛋就紅得有些發紫了。
【題目】.請仔細閱讀文章,下列兩個文段哪個更適合做本文的結尾?
(A文段)
這支精神頭十足的隊伍,怎么這么長呢?前不見頭后不見尾,實在是太長了,越來越長了……
(B文段)
解放戰爭結束以后,我和班長因工作原因,失去了聯系,但我每每想起我的班長王克勤同志,都會熱淚盈眶…
(1)【答案】A文段;這樣的結尾不僅照應標題,而且使主題更深刻,句中的省略號能帶來無限回味和遐想。因為正是有這樣樂于幫助戰士的班長、正是有這樣全心全意為人民的部隊,才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群眾才會積極加入到解放軍的隊伍中,隊伍才會更加壯大。同時,表達出我們的戰士對革命勝利充滿信心。而B文段僅僅表現盧守坤戰士對班長的思念,僅從個人的角度不能點題,也不能深化主題。(符合大意即可)
(六)
麻雀的氣性
①校園像個池塘。下課玲一打,學生涌到操場上玩,就是漲潮。上課玲一打,學生回教室,校園安靜下來,如退潮。
②退潮的時候,食堂的師傅燒菜、門衛整理收發室信件,司機在車庫沖洗校車。小羅背著他的修理箱走來走去,去修跑道的護欄,修花圃的zhà lán,修領操臺的臺階。偌大一個校園,每天總有東西壞,小羅總有東西要修。任何人都可以差遣他,老師的辦公室要裝個燈泡、修個抽屜,只要對著校園空地喊一聲“小羅、小羅”,他總會小跑著來應一聲。
③其實小羅當時也已中年,但老師們大都比他年長些。后來,即便新分配來做老師的大學生也跟著叫。“小羅去做那個”,“小羅過來修這個”,小羅滿臉笑著應承,聽憑這些比他小十幾歲的老師指揮。
④小羅沒有辦公室。平時忙完了,就在自行車相里搭個椅子棲身。每逢周五有勞動課,高年級的學生被要求去打掃校園,包括擦自行車棚。到了車棚,就是到了校園的背陰處,老師們管教不了,幾個調皮的要去拔車棚里自行車的氣門芯。
⑤小羅見狀,緊張地起身,像驅趕瓜田里的猛一樣“咻咻”揮手,要把我們趕走。但學生知道他的身份,并不因為他是成年人而畏懼。帶頭的孩子撿起石頭敲著自行車徹的鐵欄桿,大家浪潮一般有節奏地大叫“小羅,小羅,豬玀,豬玀”。小羅青著一張臉。
⑥我見過他一個人把一棵臺風天倒伏的羅漢松從花圍拖走,我見過他用鋸子將廢棄的大塊黑板分開。但現在他對著一群半大的孩子,雙手緊握在褲兜里,一句話也不回嘴。
⑦老師們私下議論,說小羅也精得很。說他天天把校長的自行車擦得锃亮,說他打了木凳子木桌子送給管事的老師做籠絡,說他這不就成功地把鄉下的老婆也弄進校園做保潔了嘛。
⑧那年暮春時,我在校園的竹林里玩??匆娨恢皇軅穆槿冈诘厣咸?,雙手一攏就抓住了。一時同學們都過來圍觀??钢蘩硐浣涍^的小羅看到,也停下來看。他瞅了一眼就斷言“養不活的”。“我一定能養活。”興頭上的我,不高興被一個修理工潑冷水。我百般撫慰麻雀的羽毛,發誓會好吃好喝對待它。回到家里,父母幫著準備了大米又買來小米和玉米碎。但麻雀什么都不吃。折騰數日后,它飛到書櫥底下躲藏,偶然傳出幾聲哀鳴,但任憑我在外面撒米倒水地誘惑,它怎么也不出來。又如此幾日,等到最終被找出來時,已是一具尚有余溫的鳥尸。
⑨回到學校,小羅見我,問:“麻雀吶?”我咬牙不響。小羅說:“麻雀氣性大,你們城里人不懂的。”我瞪著他問,“什么氣性不氣性?”小羅本來扛著一扇碎了玻璃的窗。這時放下窗,摸了摸我的頭。我嫌他手臟,一溜煙跑了。
⑩過了暑假,再回校園。門衛還是門衛,食堂師傅還是食堂師傅,但卻不見了小羅。他還在放假嗎?我想問問老師。但老師們一臉茫然。我想了一想,我甚至不知道小羅的全名呢。
?有一天放學,我在門衛處坐著避雨。聽到門衛在聊天,小羅的名字忽然從門衛嘴里傳出。“那個原來修東西的羅師傅啊,他帶老婆回老家了。不來了。”“怎么了?”“好像說干得沒意思,不如回家種地舒坦。”
?忽然想起有過這么一個下午,我走過小羅身邊,一迭聲叫他“小羅,小羅,小羅”。他停下手里的活,抬頭說:“你得叫我羅老師。”說完,拍了拍手上和衣襟上的灰,看著我的眼睛,“小羅,是他們才可以這樣叫的。你是小孩子,你不可以,不然就是沒規矩。”
?我說:“對老師才講規矩呢。”
?他說:“我和他們一樣的,也是你的老師。我在這里工作,也就是這所學校的老師。”
1、(1)在第②段的橫線上,根據拼音寫漢字。(1分)
zhà lán
柵欄(1 分)
(2)
請用簡潔的語言賞析本文第⑥段。(3分)
本段運用對比并法,表明盡管小羅身強力壯,完全有力量制服侮辱他的孩子們,但他克制,隱忍,表現了他的寬容、善良(3分)
2、(1)請根據全文內容填寫下表。(2分)
|
身份 |
對小羅的態度和行為 |
小羅的反映和表現 |
|
學校老師 |
差遣
對著校園空地喊一聲“小羅、小羅” |
總會小跑著來應一聲 |
|
新分配來的大學生 |
跟著老教師叫“小羅”
“小羅去做那個”“小羅過來修這個” |
①滿臉笑著應承,聽憑這些比他小十幾歲的老師指揮 |
|
孩子們 |
②因為他的身分而不畏懼他,用言語侮辱他。大叫“小羅,小羅,豬羅,豬玀”(2分) |
青著一張臉
雙手緊握在褲兜里,一句話也不回嘴 |
(2)“小羅”最終因“干得沒意思”而離開學校,從對以上表格分析可知,“沒意思”的含義是 小羅做事認真,工作兢兢業業,待人真誠寬容,但卻得不到應有的理解和尊重。(3分) 。(3分)
3
、對小說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C )(2分)
A.開門見山,交代了記敘要素之一——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大家熟悉的學校。
B.以“池塘”“潮水” 為喻,形象地描繪了校園時而喧鬧時而寧靜的特點。
C.以“池塘”“潮水” 為喻,暗示校園的不平靜,為下文故事發展作鋪墊。
D.自然過渡,引出下文對上課后校園情況的交代,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小羅。
4、請說說文章第⑧⑨兩段在文中的作用。 (5分)
①兩段交代了小羅告訴“我”麻雀氣性大養不活一事, 最終,麻雀的死亡也印證了他的話:
②表現了“小羅”對“我”的關愛和教導;
③兩段和本文標題形成呼應;
④兩段中對麻雀氣性的描寫對小羅有隱喻作用,為下文小羅生氣離校的情節作鋪墊,為形象地表明生活中的小人物,普通人同樣有尊嚴的底線的主題作了鋪墊。(5 分)
5、本文以我對“小羅”的一段回憶結尾(第?-?段),請你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結尾回憶了小羅要求“我”喊他羅老師的一段往事,塑造了校工小羅熱愛孩子,懂得自尊,并渴望得到尊重的不卑不亢的形象,含蓄地揭示了小羅離校的原因,同時也隱含了作者對小羅的理解及對不尊重小羅的后悔也借主人公小羅的心聲,呼吁讀者要理解、尊重、關愛身邊默付出的普通人,深化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