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5-22 09:37 點擊:
2025年中考歷史熱點專題復習| 時期 | 主要史實 |
| 春秋時期 | 春秋爭霸過程中,中原的“諸華”“諸夏”在與周邊的戌、狄、蠻、夷等民族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
| 秦朝 | 秦始皇派蒙恬北御匈奴、修建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
| 西漢 |
(1)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2)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立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
|
東漢 魏晉南北朝 |
(1)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 (2)東漢以來,北方人大量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使江南地區得到開發,促進了民族交融。 (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并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
| 唐朝 |
(1)政策: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2)交往與交融: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他。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
| 遼宋夏金元 |
(1)北宋與遼:達成“澶淵之盟”,遼軍撤回,宋朝給遼錢物。 (2)北宋與西夏:宋夏訂立和約后,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此后,宋夏邊境貿易興旺。 (3)南宋與金:南宋岳飛抗金,后被宋高宗殺害。之后宋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錢物,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4)元朝:疆域遼闊,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
| 清朝 |
(1)西藏: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雍正帝時設駐藏大臣;清朝在西藏地方設立噶廈;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乾隆帝確立金瓶掣簽制度。 (2)新疆: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并在新疆設伊犁將軍。 |
|
新中國 成立后 |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興邊富民行動,體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
|
啟示 認識 |
(1)我國自古以來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2)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密切聯系,友好往來,共同建設祖國,共同反抗階級壓迫和外來侵略。(3)各民族人民結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4)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我們要珍惜民族大團結的政治局面,堅決反對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團結的言行。要堅決依法懲處和打擊暴力恐怖活動,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銅墻鐵壁。 |
| 地區 | 具體內容 | |
| 新疆 | 西漢 |
(1)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先后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 (2)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
| 唐朝 | 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 | |
| 清朝 | 康熙帝時平定準噶爾部叛亂: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1884年設立新疆行省。 | |
| 新中國成立后 |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設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
|
西藏 |
唐朝 | 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尺帶珠丹與唐朝金城公主結婚。唐蕃會盟,唐蕃“和同為一家”。 |
| 元朝 | 元朝時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 |
| 清朝 | 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雍正帝時設駐藏大臣;清朝在西藏地方設立噶廈;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乾隆帝確立金瓶掣簽制度。 | |
| 新中國成立后 |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設立了西藏自治區。 | |
|
臺灣 |
三國時期 | 吳國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夷洲(今臺灣),加強臺灣和內地聯系。 |
| 元朝 | 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 |
| 明清時期 |
(1) 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2)甲午中日戰爭后,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占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 |
|
|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 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懷抱。1949年4月,渡江戰役勝利后南京解放,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 | |
| 新中國成立后 | 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 |
| 項目 | 具體內容 | ||
| 臺灣問題由來 | 1949年,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 | ||
| 與時俱進的對臺政策 |
(1)毛澤東: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20世紀50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 (2)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確立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3)江澤民:1995年初,提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 (4)胡錦濤: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最大誠意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表明了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 (5)習近平:2022年《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闡述了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明了對臺工作方向。 |
||
|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關系發展情況 | 1987年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20世紀90年代初成立“海基會”“海協會”→1992年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1995年提出八項主張→2005年連戰訪問中國大陸→2008年海峽兩岸實現“三通”→2015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 |
|
|
| 影響兩岸關系的因素 | 有利 | 兩岸中華兒女同文同種,實現統一是兩岸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一國兩制”方針在港澳的成功實踐提供了成功范例;國際社會正義力量的支持。 |
|
| 不利 | “臺獨”分子不斷破壞,國際反華勢力的阻撓等。 |
|
|
|
啟示認識 |
(1)祖國統一是歷史趨勢,人心所向,不可逆轉。實現祖國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一切中國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2)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經過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定能夠實現。勤勞與智慧的中國人也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青少年學生應維護一個中國的原則,擁護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堅決反對任何分裂祖國的陰謀。 |
|
|
| 朝代/時期 | 表現 |
|
西漢 |
1.陸上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2.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再轉運到歐洲地區 3.張騫通西域后,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傳人中國 |
| 東漢 | 班超留守西域時,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 |
|
唐朝 |
1.日本:遣唐使來華,吸取唐朝文化,促進大化改新,實現日本社會轉型;鑒真東渡促進了唐朝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2.新羅:新羅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物產首位 3.天竺:貞觀年間,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大唐西域記》 |
| 兩宋 | 海外貿易超過前代;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
| 元朝 | 對外交往頻繁,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代來到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
|
明朝 |
1.鄭和下西洋,遠至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 2.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 |
|
清朝 |
1.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2.與沙俄進行雅克薩之戰,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3.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海上貿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 |
| 事件 | 表現 | 認識 |
| 鴉片戰爭 | 中英《南京條約》《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 |
1.屈辱被動的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 2.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避免再次出現外來侵略現象 3.我國要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之路 |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俄分別簽訂《天津條約》;與英、法、美簽訂《通商章程善后條約》;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 |
| 甲午中日戰爭 | 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 | |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 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
1.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列強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導致五四運動爆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此開始 2.華盛頓會議期間簽訂《九國公約》,中國仍未擺脫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1942年1月,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中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
|
20世紀50年代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中國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
|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現在表述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 |
| 萬隆會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 | |
|
20世紀70年代 |
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
|
中美建交: 1.1971年7月,基辛格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 2.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
|
|
|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
| 20世紀90年代 | 20世紀80年代初“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歸,澳門于1999年12月20日回歸。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
| 21世紀初 |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
|
全方位外交 |
措施: 1.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中國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3.中國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環境、糧食等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
| 時期 | 代表性技術 | 生產力特征 | 社會影響 |
|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 | 蒸汽機、紡織機械 | 機械化生產、工廠制度確立 | 工業資產階級崛起、城市化進程加速 |
|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 | 電力、內燃機、化學工業 | 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壟斷組織形成 | 帝國主義階段到來、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
|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 | 計算機、原子能、航天技術 | 自動化生產、知識經濟萌芽 | 經濟全球化加速、冷戰格局形成 |
| 21世紀(新一輪科技革命) | 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 |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產 | 產業邊界模糊化、全球價值鏈重構 |
| 科技革命 | 主導產業變化 | 社會階層演變 | 生活方式變革 |
| 第一次工業革命 | 紡織業、冶金業、機械制造業興起 | 工業資產階級崛起、產業工人階級形成 | 城市化加速、工作時間固定化 |
| 第二次工業革命 | 電力工業、汽車工業、化學工業發展 | 壟斷資本家出現、白領階層萌芽 | 電氣化家庭生活、休閑時間增加 |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電子信息產業、服務業比重上升 | 知識工作者成為主體、中產階級擴大 | 數字化生活、工作方式靈活化 |
| 國家 | 崛起時期 | 關鍵科技創新領域 | 衰落/挑戰原因 |
| 英國 | 18-19世紀 | 蒸汽機、紡織機械、煉鐵技術 | 固守傳統產業,錯過電氣革命 |
| 美國 | 19-21世紀 | 電力、汽車、計算機、互聯網 | 科技優勢面臨新興國家挑戰 |
| 德國 | 19-20世紀 | 化工、精密機械、汽車制造 | 戰爭破壞、創新體系斷層 |
| 日本 | 20世紀 | 電子、汽車、機器人技術 | 創新活力不足、人口老齡化 |
| 中國 | 21世紀 | 高鐵、5G、人工智能、航天 | 持續保持創新動力是關鍵 |
| 時期 | 發展模式 | 代表性成就 | 生產力特征 |
| 改革開放初期(1978-2000) | 技術引進為主 | 家電制造、輕工業發展 | 勞動密集型生產,效率初步提升 |
| 世紀之交(2000-2020) | 引進與創新并重 | 高鐵、航天、5G技術 | 資本技術雙密集,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 |
| 新發展階段(2020-) | 自主創新主導 | AI、量子計算、生物技術 | 創新驅動發展,數字化、智能化特征明顯 |
| 會議 | 巴黎和會 | 華盛頓會議 |
| 時間、地點 | 1919年/巴黎凡爾賽宮 | 1921年/華盛頓 |
| 中心議題 | 對戰敗國主要是德國的和約問題 | 針對中國問題 |
| 操縱國/主導國 | 英、法、美 | 美國 |
| 結果 | 簽訂《凡爾賽條約》等條約 | 簽訂《九國公約》等條約 |
| 影響 | 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 | 構成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 |
| 兩個會議建立了戰后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 ||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進修學院,簡稱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來,秉承校訓,提供專業的高考高復、三校生高復、藝考生文化課等,學生遍及全市各區,至今已幫助六萬多余名學子取得優異成績,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級院校!20余年來思源已成為“中考教學研究中心”、“中學個性化學習教育基地”、“快速學習法”實驗學校。
400-678-9493 致遠交復徐匯三校生高復校區
(詳情請點擊) 徐匯區廣元西路12號(工商銀行隔壁)400-678-9493 致遠交復中高考學習中心
(詳情請點擊) 徐匯區華山路1988號匯銀大廈北樓619400-678-9493 思源教育龍漕路校區
(詳情請點擊) 徐匯區龍漕路223號思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