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2-20 10:17 點擊: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
【淮左】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州】參見“郡”條。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后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于現在的省。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漢陰”指漢水南面。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進修學院,簡稱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來,秉承交大校訓,依托名校師資,提供專業的托班輔導、青少年英語輔導、小學輔導、初中輔導、高中輔導、高考高復、三校生高復、藝考生文化課等,學生遍及全市各區,至今已幫助六萬多余名學子取得優異成績,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級院校!20余年來思源已成為“中考教學研究中心”、“中學個性化學習教育基地”、“快速學習法”實驗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