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2-04 10:25 點擊:
【2011春考】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兩個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質優良的樹林,于是各自買了一棵樹苗帶回家。一人把樹苗栽在瓦盆中,用鐵絲左纏右繞,改變其生長形態,樹長得虬枝旁逸,成為盆景中的精品。一人把樹苗栽在庭院里,澆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長,樹木長得參天蔽日,成為建筑的棟梁。
一、順 應 天 性
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種植在瓦盆中的樹因為被改變了其生長形態而成了盆景中的精品。但栽在庭院里的樹苗因為得到了自由生長的空間,最終得參天蔽日,成為建筑的棟梁。而那盆精品終究只能供人觀賞罷了。然而,育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所以說,培養人才的關鍵就是在于順應人的天性。
人的發展,我們亦強調可持續發展,而可持續發展背后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順其自然”。這是個顯而易見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當下的社會對人才的培養卻很難做到這一點。
在這個名利主義,拜金主義盛行的社會中,許多人做什么事總抱著功利的想法。對于人的培養也是如此。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而“揠苗助長”的現象屢見不鮮。如今在周末和節假日,總能看到年幼的孩子背著沉重的書包,疲憊地奔波于各種補習班之間,他們失去了童年的歡樂,失去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更失去了玩的天性。當教育是以剝奪孩子的自由與天性為代價的時候,我們所培養出來的人與那瓦盆中中看不中用的精品又有何差異呢?當應試教育讓所有學生都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的時候,我們所謂的全方面發展與全方面平庸又有何兩樣呢?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沒有任何一個評價標準和成才捷徑是適合于所有人的。既然這樣,我們更應該讓每個人都順應自己的天賦,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去發展。但我們有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當下的高考和教育體制頗遭人詬病。當然,體制的變革必不可少,但我以為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才更為重要。當下的高考已經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更已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了。既然這樣,當我們在沖刺高考這道坎的時候,是否應該有人來告訴我們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當我們因失敗而灰心喪氣的時候,是否應該有人對我們說“盡吾志者,而不能至也,可以無悔矣”?若我們可以不要把分數,排名,名校看得那么重的話,是不是可以不要讓“富士康”的悲劇在校園里重演呢?
發展的關鍵應當是“以人為本”,對于人的發展,更應“以人為本,順應其天性”。若我們非得將人也用鐵絲纏繞其左右,改變其形態,那么最終的結果必將是我們將失去棟梁之才。周國平說:任何人,只要他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并將其做到盡善盡美,那么他在這世上便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我以為,這樣的人便可稱之為棟梁,這樣的方式便是培養人才的正確方式。
二、 種 樹 喻
兩人種樹,一個步步為營,將樹苗培養成了一株精品盆栽,另一個順其天性,使樹苗成為了棟梁之材。
同樣一株樹苗完全不同的結果,首先是人為的因素,再次是由于服從自身所處環境的發展。把一盆精品盆栽和一根棟梁之材一起比較,許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但若將這兩棵樹換成人呢?
如今的體制讓我們羞于說:“順應天性發展是成長的根本。”因為我們做不到。
當理論與現實背道而馳,當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培養棟梁之材,手里卻拿著現實的鐵絲,將樹苗左纏右繞,這是何其矛盾而又可笑的現象。
于是,聰明的國人發明了一種折衷的方法,各種課外班興趣班應景的、如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減負”的口號也叫過了一年又一年,殊不知這種方法無異于將盆景上的鐵絲綁松一些,或者換一根較柔軟的棉線繞上去。
我們都明白天性發展的重要性,所以素質教育一直是新聞報刊上不斷出現的字眼,但有多少是名副其實的素質教育?我不知道,你不知道,所有人都不知道。
因為我們身上纏滿了鐵絲,無論是緊的或是松的,這些鐵絲蒙住了我們的眼,讓我們中的許多人固執地以為樹苗要有所成就,只有一條路,那便是依照鐵絲為你設置好的路徑,成為一棵優秀的盆景。
但無論有多優秀,盆景就是盆景,別無它用,有時甚至比最差的棟梁還要糟糕。
不要做那盆精品盆景——即使你無法成為最優秀的那根棟梁。我們必須有長遠的眼光,而非拘泥于一種極狹隘的自身形式。
十年前,決然地跳出體制外的韓寒,如今已是一個國內饒有名聲的作者,無論他思想境界高下與否,都要比那些十年前主流媒體所推崇的、如今為美國公司干活領美國綠卡嫁美國丈夫的優異學生要強多了。
體制的僵化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盆栽”,由于本身沒有一種自主形成的意識思想,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被外國人以“高價”買走,國人辛苦地纏了大半天的鐵絲,最終竟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而棟梁之材在其成長過程中卻要遭受無數的質疑甚至否定,面對這樣的艱難,還有幾人會勇敢地跳脫體制這根鐵絲的束縛?
肖申克的救贖中曾有這樣一句話:“這些牢房的高墻很可怕,起初你憎惡它們,后來你習慣了它們,最后,你不得不依賴它們,這就是體制。”這不正像樹苗先前受鐵絲的束縛,而后卻要依靠它長成盆景一樣嗎?
錢學森臨終前曾問:“為什么中國培養不出棟梁之材?”
我想,至今沒有人能挺起胸膛回答這一問題。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進修學院,簡稱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來,秉承交大校訓,依托名校師資,提供專業的托班輔導、青少年英語輔導、小學輔導、初中輔導、高中輔導、高考高復、三校生高復、藝考生文化課等,學生遍及全市各區,至今已幫助六萬多余名學子取得優異成績,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級院校!20余年來思源已成為“中考教學研究中心”、“中學個性化學習教育基地”、“快速學習法”實驗學校。
